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

文章插图
导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其发病机制:一是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形成并持续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二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破坏血小板,也有报道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巨噬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 。……
1、糖皮质激素
1.1强的松为治疗ITP最常用而有效的药物,强的松1~1 5 mg/(kg·d),有效率为70%~80%,不少患者在减量或停药时复发,因此,在强的松减量至10~15 mg/d时,减药要特别慢,最后以5~10 mg维持治疗3~6个月,甚至更长 。成人能较好耐受低的血小板水平,如经系统治疗后无出血症状,血小板在30×109/L以上可不必处理,密切观察经过 。
1.2大剂量强的松龙对RITP可采用大剂量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常用剂量为1 g/d , 连用3~5 d,再根据血小板恢复情况逐渐减量 。
1.3大剂量皮质激素对常规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40 mg/d静脉滴注,连用4 d,每4周为一疗程 , 可用4~6疗程 , 多数患者均有效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2、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
用于需紧急治疗的ITP或RITP,此法能迅速安全提高血小板数和改善出血症状 。常用剂量为0 4 g/(kg·d),连用5 d静脉滴注,冲击1次有效时间较短,可2周后再冲击1次 。对常规剂量IVIG无效者,可用更大剂量800~1?000 g/(kg·d),连用1~2 d,必要时再冲击1次,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的临床应用 。IVIG于治疗后第5~14天,血小板达高峰值,总有效率为60%~80%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科用IVIG治疗ITP 18例,有效率达88 9%[1] 。汪福康等[2]用较小剂量静注丙球治疗ITP 9例 , 按400 mg/(kg·d)以50 ml注射用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 连用2 d,IVIG前用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2 d后改用强的松0 5~1 mg/(kg·d)口服,总有效率为55 6%,其中2例急性ITP经IVIG后获治愈 。此法止血效果明显且迅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3、抗Rh(D)免疫球蛋白
对Rh(D)阳性患者的完全反应率可达56%,但对RITP疗效较差 。一般用法为50~75 μg/(kg·d) , 可只用1 d或连用数天,血小板<30×109/L时可重复使用 。Cooper等[3]对28例Rh(+)非切脾成人ITP按上述方法治疗,每当血小板<30×109/L即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93%有反应,68%患者反复应用均有效 。目前已有12例(43%)已停止治疗6个月以上 。对Rh阴性者无效 。IVIG和抗Rh(D)免疫球蛋白均可致FCR阻滞,这是血小板急性增加的机制,严重时二者可合用 。本方法偶尔可引起严重血管内溶血(<1%),当第1次注射有反应时,则下次用药前先给予扑热息痛或苯海拉明预防 。
4、免疫抑制剂
一般不作为ITP首选治疗,如对皮质激素、IVIG、抗Rh(D)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
4.1环磷酰胺(CTX)一般用法为1~2 mg/(kg·d)口服1~6个月,20%~40%的患者有效,或CTX 1 g/m2静脉滴注,每4周1次,可连用1~4次 , 65%的患者可获CR 。但CTX的副作用较大 , 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胎儿畸形等,只适用于切脾无效或不适合切脾的重症顽固病例 。
4.2硫唑嘌呤(AZT)为巯基嘌呤类抗代谢药物,50~100 mg/d口服,至少要用6~9个月 , 有效率20%~50%,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起效后可调至最低剂量以维持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多数患者与皮质激素合用 。
4.3环孢菌素A(CYA)近年来多使用此药作免疫抑制治疗,用法为5~6 mg/(kg·d),一般与皮质激素合用,如用上述剂量2周后无效可增加剂量至10 mg/(kg·d),用此剂量4周仍无效则停药 。如治疗有效时CYA也应逐渐减量,全疗程要3~6个月 。CYA的副作用有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牙龈增生、头痛和肌肉痛等 。
4.4长春生物碱约70%患者可获短暂疗效 。①长春新碱(VCR):2 mg+0 9%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滴注,每周1次 , 连用3~6次 , 每次静脉滴注维持6~8 h 。②长春花碱(VLB):10 mg+0 9%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用3次 , 每次维持6~8 h 。
4.5骁悉(MMF)能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从而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的形成,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 。近来有人将此药用于糖皮质激素、达那唑、IVIG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的治疗,口服1 5~2 g/d,至少连续口服12周 , 有效率达60%左右,有效者继续服用 , 无效者12周后停服 。Fibich等在1998年用骁悉治疗14例慢性RITP,其中有9例为对脾切除无效者,以500 mg/d , 分2次口服开始,第2 , 4,6周后分别增量至1,2,3 g/d,直至血小板出现反应 , 并以反应时的剂量维持3~6个月 , 结果2例血小板达正常水平 , 7例血小板>50×109/L 。Fibich同时用骁悉治疗8例经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多种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Evan's syndrome 8例显示有良好疗效,5例达完全反应;部分反应、轻微反应及无反应各1例 。
5、联合化疗
COP方案:CTX 0 8~1 g/m2静脉滴注,第1天 , VCR 2 mg静脉注射,第1天,甲基泼尼松龙 1?000 mg静脉滴注 , 1次/d,连用1~3 d 。必要时隔3~4周可重复应用1次 , 有报道COP治疗RITP 10例,6例CR,2例PR,2例NR 。
Williams用VCR 2 mg静脉注射,每周1次,甲基泼尼松龙 1?000 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CYA 5 mg/(kg·d),分2次口服;Williams用上述3药联合治疗10例RITP,VCR和甲基泼尼松用至血小板>50×109/L,CYA用至血小板正常后3个月,结果7例CR(Plt>50×109/L),2例PR[Plt达(20~50)×109/L],总有效率为90% 。
6、抗雌激素
雌激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能力 , 拮抗雌激素治疗对部分RITP有效 。
6.1丹那唑(danazol)是一种男性化作用较弱的雄激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一般用200 mg,3~4次/d口服 , 与强的松合用,因此药起效缓慢,至少要服6个月,其有效率为26%~62% , 有效后还要以50~200 mg/d维持10个月 。
6.2他莫昔芬(tamoxifan)是一种非类固醇的雌激素竞争性抑制剂,剂量为10 mg,3次/d , 口服,至少要服药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有效 。约50%患者有效 , 疗效稳定,副作用不明显,此疗法为我国首创[4] 。
7、脾切除术
切除脾可去除血小板破坏的场所 。对常规方法皮质激素、IVIG、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无效者要考虑切脾 。脾切除的有效率约为60%~70%,但仍有20%的病例会复发 。脾切除时一定要仔细探查副脾并将副脾一起切除方有效 。脾切除时因血小板减少,术中出血较多 , 有一定危险 。脾切除术后自身免疫力减低,易感染 。因此,术前、术中要用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滴注 , 手术中要输浓缩血小板,术后要防止血小板急剧上升致脏器栓塞 , 患者应采取头高位,每天查血小板数,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目前脾切除术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其优点是安全、有效、恢复快、出血量少;缺点是遗留副脾,可致治疗失败 。
8、脾栓塞
常采用部分脾栓塞术 , 栓塞范围以70%~80%为宜,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部分脾组织坏死、肌化,减少了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及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由于保留了部分脾组织,其免疫功能得以保留,优于脾切除,但副脾仍存在,则疗效不如脾切除术 。脾栓塞创伤小,操作简单,适用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或不适于手术的ITP患者 。脾栓塞的副作用较多 , 如发热、疼痛、脾周围炎、腹膜炎等 。
9、脾放疗
适用于对皮质激素治疗抵抗、依赖及对脾切除有禁忌者 , 或不愿切脾者 。
脾放疗的总剂量为600~1?000 Gy,分6~7次完成,一般每周放疗2次,放疗后血小板抗体减少,巨核细胞增多 。副作用为脾周围炎,增加了今后脾切除的难度 。
10、细胞因子
10.1干扰素(IFN)Proctor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用IFN治疗RITP有效,后来又总结了33例,总有效率为69% 。作用机制:①调整B细胞活性 , 抑制抗体形成 。②转移除去封闭抗体 。③影响巨噬细胞 , 破坏血小板 。
张晋琳等[5]报道用罗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1次/d,连用12 d,后改用300万u , 每周1次,连用4次,共治疗11例,显效3例(27 3%),良效4例(36 4%),进步2例(18 2%),总有效率为81 8% 。9例有效者血小板在用IFN 7~10 d后开始血小板上升,血小板上升高峰需12~23(平均17)d,出血缓解时间7~11(平均8 5)d,治疗有效的病例骨髓涂片幼稚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巨核细胞增加 。
张峰[6]用国产赛诺金治疗ITP 8例,用法:赛诺金300万u皮下注射 , 每周3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 。显效1例、良效4例、进步2例、无效1例 , 总有效率为87 5% 。用IFN起效时间最短为1周 , 最长18 d,平均13 d,如用IFN治疗有效者,停药后血小板略有下降,再次用IFN仍有效 。
10.2TPO和IL-11两者都可以刺激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 。TPO目前正在做临床试验 , 它可升高因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者,尚未用于临床 。
Bussel等[7]使用IL-11 50 mg/(kg·d)×21 d治疗ITP , 其疗效不佳且价格昂贵 。
10.3人白细胞因子是从人新鲜血浆中提纯的一种核苷类生物活性物质,治疗类风湿因子阳性的免疫性ITP , 其有效率达77% 。
11、生物治疗
美罗华(rifuximab)是一种抗CD20单抗,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并溶解CD20+ B细胞,从而妨碍自身抗体产生,已广泛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最近亦有用于治疗慢性难治性ITP的报道 。Perotta等[8]用美罗华375 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 , 连用4次治疗10例慢性ITP(其中9例脾切无效者),结果有5例血小板升至正常,有效率50%,用美罗华治疗每4周为一疗程,若有效 , 间歇6个月可重复使用 。副作用为发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支气管痉挛、皮疹等 。可用非那根、消炎痛减轻副作用,如有过敏反应 , 应用肾上腺素、激素及抗组织胺等药物处理 。
12、蛋白A免疫吸附
是将患者的血浆经过葡萄球菌蛋白A柱过滤 , 去除血浆中的IgG或含IgG的免疫复合物后,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短期治疗效果显著 。Cahill等[9]用此法治疗RITP 18例患者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各项指标均下降,但此方法长期临床效果不佳,仅适宜RITP患者的紧急治疗 。副作用为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 。
13、血浆置换
此法可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使血小板迅速升高,可暂时获得疗效 。仅作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紧急治疗 。
14、血小板悬液输注
ITP患者、血小板<20×109/L、临床有严重出血症状或术前准备,预防术中、术后出血者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 。输入的血小板可被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抗体破坏 , 且反复输注血小板悬液可产生血小板抗体 。因此,不宜多次输注血小板悬液 , 仅适宜用于ITP的紧急处理 。
15、大剂量维生素丙
常用剂量为2~3 g/d口服或静脉滴注 。其作用机制是:①促进毛细血管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的生成 。②促进未被血小板抗体结合的其他表面抗原的血小板产生 。③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 。
16、幽门螺杆菌或病毒感染的治疗
IT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 但部分患者的发病与感染有关 。除了病毒感染,近年来特别对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有较多的研究 。文献报道,40%的ITP患者有Hp的感染 。有一篇报道8例ITP患者,其Hp感染根治后 , 血小板恢复正常 。也有报道Hp感染治疗后对ITP的有效率为43%~63% 。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推荐用次碳酸铋120 mg,4次/d;甲硝唑400 mg,3次/d;羟氨苄青霉素500 mg,4次/d,共治疗2周 。
HIV及丙型肝炎:二者均可致ITP,多数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ITP改善 。
17、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经各种常规治疗无效并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致出血症状显著的ITP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Patrick等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4例RITP(Plt<20×109/L) , 结果4例获持续完全缓解(Plt<100×109/L),4例持续部分反应(Plt<50×109/L) , 6例未获反应,总有效率52% 。但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多数患者疗效不佳 。
18、其他治疗
18.1氨苯矾其机制是通过破坏红细胞来阻断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 。常用剂量是100 mg口服,1次/d,此药长期应用对部分慢性ITP患者有效 。副作用有溶贫、肝毒性、恶心呕吐及周围神经炎等 。
18.2氨肽素可促进巨核细胞成熟、释放血小板,常用剂量为1 g/次,3次/d口服,连用2个月,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
综上所述,对RITP近年已有较多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因人而异 。因此,在治疗上尚有一定的难度,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最好考虑到几种不同机制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RITP的疗效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