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类癌检查,小肠类癌如何诊断鉴别

【小肠类癌检查,小肠类癌如何诊断鉴别】

小肠类癌检查,小肠类癌如何诊断鉴别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肠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 常用的小肠类癌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肠类癌如何诊断鉴别,小肠类癌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
小肠类癌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内镜检查、CT检查
一、检查:
1.血清素(5-羟色胺5-HT)测定:水平升高至0.5~3.0mg/ml(正常值0.1~0.3mg/m1) 。
2.尿液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大多数转移性类癌病人尿中5-HIAA超过30mg/24h,一般为60~100mg/24h(正常为6~9mg/24h),在测定前2~3天应禁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的食物及药物 。但5-HIAA正常者不能排除类癌综合征,尚应检测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
3.内镜检查: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可由纤维十二指肠及结肠镜检查发现,类癌主要以回肠末端居多 , 通过纤维结肠镜,可检查距回盲瓣30~40cm的回肠段 。可见有广基的息肉样病变,活检可确诊 。对于小的息肉样病变,可经内镜下高频电摘除,也是治疗手段之一 。
4.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对于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其影像表现为肿瘤周围放射状小动脉影,动脉分支增多、移位,直小血管正常结构消失,代以粗细不均且中断的肿瘤血管;实质期可显示肿瘤染色影,肿瘤内部轻、中度染色,边界较清,常呈星状;引流静脉受侵,变窄,肿瘤周围静脉曲张;无肿瘤血管 , 也无静脉早期显影:肠系膜动脉分支不规则狭窄、阻塞、扭曲等 。这主要与类癌侵及肠系膜或因血清素释放使肠系膜纤维化所致 。小肠类癌病灶的多发性以及肠系膜病变引起的改变可资与其他小肠肿瘤鉴别 。
5.超声、核素扫描、CT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肝内占位病变 。CT扫描能显示较原发肿瘤大的肠系膜肿块 。伴有钙化及伸向周围的纤维条索影,提示类癌系膜转移 。
6.X线钡剂造影:由于小肠类癌系黏膜下肿瘤,当肿瘤较小时,X线钡剂造影不易发现 。肿瘤较大长入肠腔或浸润肠壁引起肠管狭窄时,可显示肠腔内息肉样充盈缺损或出现肠套叠征象,病变增大侵及肠系膜则可显示肠外肿块推移邻近肠袢,肠系膜的牵拉使肠袢呈辐辏状排列,肠壁扭曲、肠腔狭窄 , 甚至梗阻,严重者可引起肠系膜上动脉闭锁 , 而导致小肠缺血坏死 。
以上是对于小肠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小肠类癌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 小肠类癌易混淆疾病 。
小肠类癌如何鉴别?:
一、鉴别:
1.肠结核:肠结核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肿块等表现,有时易被误认为肿瘤 , 但肠结核多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的表现,且常伴有肠外结核 。胃肠X线钡剂检查显示回盲部有激惹、充盈缺损或狭窄等征象 , 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有溃疡、僵硬、狭窄等表现,活检可发现典型结核病变干酪样肉芽肿,抗结核治疗常有效,均可与小肠肿瘤鉴别 。
2.克罗恩病(Crohn病):亦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及消瘦、贫血、发热等 。胃肠X线钡造影检查显示有肠腔狭窄,管壁僵硬,钡影呈条状即线样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 以末端回肠和右侧结肠最多见 , 结肠镜检查可见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 两病灶之间的黏膜完全正常 , 病变处黏膜呈卵石样,或为裂隙状溃疡 。慢性病例可见肠腔狭窄、炎性息肉,黏膜活检有时可发现非干酪样肉芽肿 。以上可与之鉴别 。
3.真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也可引起腹痛、腹泻、消瘦、吸收不良等表现,但一般不会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鉴别主要靠血清或粪便真菌培养或粪便中查到菌丝或孢子 。
4.乳糜泻:又称非热带脂肪泻,主要见于儿童与青年,常有对面食不耐受的家族史 。鉴别主要依靠粪脂肪定量测定、各项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胃肠X线检查、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等 。此外,本病患者血清中醇溶麦胶蛋白抗体、肌内膜蛋白和网状蛋白IgA抗体常为阳性,禁食含麦胶饮食后症状迅速缓解均可借以鉴别 。
5.继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常见,黑色素瘤是引起小肠癌的最常见肿瘤,乳腺癌转移至小肠亦很常见 。其他如子宫颈癌、卵巢癌、结肠癌和肾癌等也可直接侵及小肠或通过腹膜后淋巴结直接侵及十二指肠,鉴别主要有赖于积极进行系统检查 , 发现原发癌 , 如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等)及内镜检查加组织学活检等,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小肠类癌应该做哪些检查,小肠类癌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小肠类癌”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肠类癌检查,小肠类癌如何诊断鉴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