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原因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原因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病理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组织发生来源是来自子宫内膜的原始间质细胞,具有中胚叶组织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上皮及间叶组织,因此 , 子宫内膜不但可发生单纯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如腺癌和单纯的间叶性恶性肿瘤如内膜间质肉瘤,纤维肉瘤等 , 还可发生恶性上皮成分(癌)和恶性间叶成分(肉瘤),混合的肿瘤即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
二、发病机制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来自mullerian上皮 , 具有多潜能分化的倾向 。
1.大体特征
(1)肿瘤由内膜长出,形成较宽基底的息肉状肿物突入宫腔,表面光滑或有糜烂和溃疡,质软,表面光滑,可伴有溃疡 。
(2)切面呈淡红色 , 似生鱼肉样,常伴有灰黄色的坏死灶和暗红色的出血区域,或充满液体的小囊腔 , 如有异源成分 , 可有沙砾感或骨样坚硬区 。
(3)肿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肌,可侵及深肌层 。
2.镜下特征
(1)癌和肉瘤混合存在 。
癌肉瘤,来自同源的复合肿瘤或组合肿瘤,约占宫体癌的1.2% , 多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放射治疗后 。
大体:肿瘤较大 , 多带蒂的息肉状突入宫腔,也可突向阴道,肿瘤质软,切面灰黄色,早期累及肌层或淋巴管,很快累及小骨盆的组织及器官,发生腹膜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较早,易发生肺,肝转移,预后很差,但同源性较异源性Mullerian管混合瘤预后好一些 。
组织学:同源性癌肉瘤 , 含有管状或条索状的癌细胞,被不同分化程度的肉瘤样间质细胞所包绕,癌样腺体或呈腺泡状 , 乳头状 , 有时伴有鳞化,肉瘤成分相似于间质肉瘤,主要为梭形细胞,部分细胞可呈多形性 , 偶可见向肌母细胞分化的特征 。
(2)癌的成分主要有腺癌和鳞癌,而绝大多数是腺癌(95%),且主要是子宫内膜腺癌,少部分是透明细胞癌,浆液性或黏液性腺癌,极少数为鳞癌(5%),且与腺癌混合 。
恶性中胚层混合瘤 。
(3)肉瘤成分有同源性和异源性,同源性肉瘤中典型的是梭形细胞肉瘤,异源性肉瘤除梭形细胞肉瘤外,还含有横纹肌肉瘤(横纹肌母细胞),成骨肉瘤(瘤性骨),软骨肉瘤(瘤性软骨)或脂肪肉瘤,也可有神经胶质成分,上述各种成分可混合存在;由于肿瘤所含各种组织的量多少不一,分化程度不同,形成的组织图像复杂 , 多样,需多处取材切片,以免影响正确诊断 。
恶性中胚层混合瘤即异源性复合肿瘤(Combination tumor),肉瘤成分异型性明显,相似低分化间质细胞,有异型的软骨母细胞,骨母细胞,横纹肌母细胞,脂肪母细胞,也可有神经节细胞,黏液变性常见 , EM可证实为原始性间叶组织的不同分化阶段,来自多潜能的Mullerian上皮 , 免疫组化显示,间叶组织成分含有上皮标记的抗原,支持间叶组织的上皮样分化特点,上皮分化呈各种形态,如乳头状,腺样或呈输卵管上皮样,甚至含有砂粒体 。
偶尔恶性混合瘤的多种成分 , 可见息肉状肿物内和乳头状腺纤维瘤内,放疗后的患者,多为异源性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 肿瘤转移较快 , 癌的成分转移较多,也有两种以上成分同时转移的现象 。
(4)肿瘤可侵及肌层,宫旁及盆腔血管可有瘤栓 。
(5)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25%~51% 。
3.转移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转移特征为经淋巴或直接蔓延至盆腔及腹腔脏器 , 有报道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初次手术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约占1/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约占1/6,部分病例存在盆腹腔脏器转移 , 常侵犯大网膜,腹膜,肠管表面 , 直肠和膀胱,类似于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
美国GOG对301例临床Ⅰ/Ⅱ期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分析发现,167例为同源性,其中淋巴结转移率15% , 134例为异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1%,大网膜转移率5% , 附件转移5%~12% , 腹腔细胞学阳性率15%~27%,术中肉眼观察肿瘤局限于子宫,而术后病理镜下可发现有19%盆腔或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
4.临床分期 多数学者主张将FIGO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规定,作为子宫肉瘤的分期 ,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之规定进行临床分期,对无法手术而行单纯放疗者,或先放疗后手术者仍用1971年临床分期(表1) 。
手术病理分期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之手术-病理分期法 。
(1)有关分期的规定:
①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来区分Ⅰ期或Ⅱ期方法不再应用 。
②少数病人开始选用放疗,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 。
③肌层厚度应和癌侵犯的深度一起测量 。
组织病理学分级:
G1: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5% 。
G2: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占6%~50% 。
G3:非鳞状或非桑葚状实性生长类型>50% 。
(2)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
①重视核不典型性,若与结构分级不相符合时,分级上应将G1或G2提高一级 。
②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分级应首先考虑核的分级 。
③有鳞状成分的腺癌,应按腺体成分的核分级来定级 。
临床上经常发现不少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手术时肿瘤的扩散转移范围不相符,临床分期常较实际分期偏早,临床Ⅰ期患者中,约有32.0%~64.0%低估了分期 , 甚至可有远处转移,明显影响预后,国外学者对35例恶性米勒管混合瘤患者按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FIGO病理分期)及proposed病理分期(在FIGO病理分期基础上 , 如子宫肌层的血管或淋巴管内有肿瘤浸润者,分期提升1期或1亚期,发现临床分期为Ⅰ期的21例 , 按FIGO病理分期减少为9例,余12例的肿瘤扩散均超出Ⅰ期范围,按proposed病理分期,其Ⅰ期减少为4例,三种分期法比较,Ⅰ期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33.0%(临床分期),56.0%(FIGO病理分期)和75.0%(proposed病理分期),其Ⅰ期生存率的提高表明分期更准确,从子宫肉瘤2年内的死亡率比较早期和晚期的差别 , 按临床分期Ⅰ,Ⅱ期的2年内死亡率为73.0%,Ⅲ,Ⅳ期为100%(P>0.05),差异无显著性,若按手术病理分期,Ⅰ,Ⅱ期的2年内死亡率为57.0%,Ⅲ,Ⅳ期为100%(P<0.01),差异有显著性 , 表明手术病理分期能较正确地反映早期和晚期应有的预后差别,因此,强调应进行手术病理分期,以利选择辅助治疗和估计预后 。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原因】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方面的知识 , 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病因,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