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龙线虫病的病理病因,龙线虫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龙线虫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流行区和病原体:
龙线虫病流行于热带非洲,印度,巴基斯坦 , 近东地区,南美部分地区和西印度群岛.在中国 , 对家畜感染的报告较多,而人体病例至今仅有报告1例 。
麦地那龙线虫(Dracunculus medinensis)的成虫成虫形似一根粗白线 , 虫体表面匀滑 , 镜下可见较密布的细环纹 。前端较钝圆,尾端较?。⑾蚋姑嫱淝?。头部隆起,口呈三角形,口的周围有内环乳突一共有六个即腹背侧各两,两侧各一,外环乳一共有突4对 。肠扁平,雌虫大小为(60~120)cm*(0.9~2)mm,雌虫的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成对 , 子宫内有大量的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 。雌雄大小有差别 。口囊较短小 , 后接食管,食管前端为纤细的肌质,后端为长大的腺质部分 。末端卷曲1至数圈 , 交合刺两根 。幼虫大小约为636.0*8.9μm. , 体表具有明显的纤细环纹,细长的尾部约占体长1/3 。
感染过程:
感染:雌虫把幼虫排出后,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的生存时间长达7天,被中间宿主即剑水蚤(cyclops)吞食后,直接从肠腔穿过肠壁,移行至宿主的体腔内 , 在气温25℃时,可存活12~14天,它的二次脱皮极具感染性 。
幼虫:人因饮入含有感染性剑水蚤的水而被感染.经过宿主胃内的消化液的作用,幼虫从剑水蚤体内逸出,到达十二指肠内 。经第三、第四次蜕皮,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幼虫穿过十二指肠壁进入肠系膜和腹壁后组织内,逐渐发育为成虫 。于感染后的3个半月内到达腋窝和腹股沟区 。若虫体不能到达皮肤,则被降解 , 吸收或钙化.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进行第三次脱皮,变为成虫,同时可以并行交配 。
雌虫:雌虫的受精时间约在感染后第3个月 。雄虫是在与雌虫交配后即死亡 。成熟雌虫在受到感染后第8~10个月移行至宿主肢端皮下组织,虫头向外顶着皮肤,由于虫体的压力及分泌的毒素作用,虫体的头端产生一疱疹化的硬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破溃 。虫体移行具有“向地性”(geotropism),往往前端朝向地面即朝向下肢 。
排卵:当患病部位与水接触时,雌虫受刺激,虫体前端从溃疡处伸出 , 由于内部压力大,虫前部体壁破裂,虫内的子宫从裂口脱垂而出,同时向水中排出大量幼虫 , 其数目可超过50 万/次 。宿主离开水源后,雌虫缩回皮下组织,待下次与水接触又重复此过程,直至体内全部幼虫排出,雌虫即很快死亡,并被组织吸收 。在大多数地区 , 一次感染性发作约持续1年,每年的传病发生在相同季节.
二、发病机制
四肢和躯干的结缔组织是麦地那龙线虫常侵犯的部位 。
感染期的幼虫:在患者体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所在部位不会发生任何病变 。
成熟期的成虫:成虫在成熟时,穿过结缔组织 , 朝下下肢移行 。可引起过敏反应 。水疱破裂后,全身症状随之减轻 。有时成虫在其到达成熟阶段前即死亡,仔细检查,可在皮下扪及一硬的盘旋的索状物 , 数月后可钙化,即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 。85%病例中的患者的寄生部位在小腿以下即跖骨间、脚底或踝部,但也可能是在生殖器官、臀部、上肢或背部发生,或者见于身体的其他部位,
【龙线虫病病因,龙线虫病的原因】排卵期的成虫:当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和准备排出幼虫前,一般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成虫移行至皮肤表面时,在雌虫躺伏处可见螫刺性丘疹,若干天后,受损部位会出现起水疱,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破裂后即形成一疼痛性的表面皮肤的溃疡,同样也会引起瘙痒 。如没有继发感染,雌虫10天左右死亡,易将其取出,溃疡4~6周时愈合 。机体吸收雌虫释放的具有组胺性质的毒素有很大可能性致使患者出现过敏症状 。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龙线虫病病因,龙线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 , 更多有关龙线虫病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龙线虫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龙线虫病病因,龙线虫病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神经纤维肉瘤病因,神经纤维肉瘤的原因
- 老年人结肠憩室病因,老年人结肠憩室的原因
- 胸腹主动脉动脉瘤病因,胸腹主动脉动脉瘤的原因
- 肠道血管畸形病因,肠道血管畸形的原因
- 回归热病因,回归热的原因
-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因,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的原因
- 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病因,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的原因
-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病因,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原因
- 眼眶真菌病病因,眼眶真菌病的原因
- 妊娠合并淋巴瘤病因,妊娠合并淋巴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