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彝族的历史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 。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 。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 , 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 。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 。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 。一年为四季 , 四季都分明 。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 。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 。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汉族 , 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 。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 , 地形闭塞 , 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 , 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 。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 , 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彝族的婚礼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 , 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 , 凡娶亲嫁女 , 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 , 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 , 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 , 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 , 带来幸福 。因此 , 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 , 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 , 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 , 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 。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 , 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 , 震得四邻皆闻 。第二天早晨 , 新郎便领着新娘认父母 。下午,新郎便约上一个伙伴,跟着新娘回娘家,去认岳父母 。如果那个作陪的小伙子是个调皮鬼,当他们到新娘家时,这个小伙子便会抢先进门 , 甜声甜气地首先叫爹叫妈,接着新郎也叫 , 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个才是自己的女婿 。
彝族的饮食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 , 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 , 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 。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 。蔬菜也较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 , 味道特别鲜美 。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 。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 , 蘸辣椒、花椒汁食 。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
彝族喜欢喝酒 , 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 。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 。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 , 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 。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 。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 , 家家户户宰羊杀鸡 , 煮新荞麦饭 。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 。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 。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 。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宴客规格或大或?。?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 , 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 , 人人有份 。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 。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 。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 , 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 。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 , 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 , 早餐多为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 , 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 , 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 , 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 , 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 。除鲜吃外 , 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 , 云南彝族传统佳肴 , 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 , 用豌豆面制成 。
彝族的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 , 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
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每到火把节 , 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 , 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
火把节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届时要杀牛、杀羊 , 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 , 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当夜幕降临后 , 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 , 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 , 跳起阿细跳月 , 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 。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
彝族的民族器乐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 。俄是唱的意思 , 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的规定动作 , 毕摩用酒或水浇到烧红的烙铁或炭块上,同时念念有词 , 将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东西在升腾的水蒸气中晃一下,有时候是中邪的人从浇过水的烙铁或炭块上跨过,意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干净的东西 。所念的词非即兴创作,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手抄文本 , 视不同用途择而颂之;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念颂经文的行为 。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 , 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 , 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 , 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
彝族的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 , 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
【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 , 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
少数民族彝族的来历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求教牛肉拉面中牛肉的做法
-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脓肿病因,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脓肿的原因
- 养花的雷区有哪些
- 下雨天想你伤感的句子
- 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因,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原因
- QQ巨轮怎么消失
- 3.5cm大概多长
- 什么情况要毕业证原件
- 火车票怎样买到一起的座位
- 5%葡萄糖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