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原文

1、原文: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 。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 , 都未尝眼见 。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 , 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 。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 , 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太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 。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 , 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 , 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 , 出于意表,妙不可言 。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 , 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 , 平等亲切极了 。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 , 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 , 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 。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 。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 , 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 。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 , 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 , 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 。但那是秦制 , 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 。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 , 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 。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 。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 。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 。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 , 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 。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 , 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
这就是权 。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 , 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 , 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 。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 。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 。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 。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 , 人亦剃其头 。
【剃光头发微原文】2、何满子(1919--2009),浙江富阳人 。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 , 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 。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 , 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 。

剃光头发微原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