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轻信谣言的原因_人们为何会轻信谣言


人们轻信谣言的原因_人们为何会轻信谣言

文章插图
导读:人们轻信谣言的原因是寻求某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用去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因为大家有可能处于同一个处境当中,人们轻信谣言可能得到相当程度的心理安慰,具体原因请看下文的人们为何会轻信谣言?
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被扭曲,哪怕是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件,也会被我们自己充满主观经验的大脑再次加工 。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本就难以区分 , 分辨哪些是无意误读,哪些是恶意中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问题来了 。举个例子,条件一 , 已知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条件二 , 国家A类精神药品中有一个叫苯甲钠咖啡因,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该饮料可以治疗精神病 。你会相信吗?
没有专业背景,我们只有依靠其他线索辅助判断 。如果结论出自一边喝饮料,一边看药盒的孩子之口,你肯定不会当真,但如果出自专家,你很可能不会怀疑 。由于FDA的一贯严谨可靠,大家就算吃下一颗定心丸 。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但有时也会被无良者利用 。药品广告上让演员穿着白大褂正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
那么,如果消息出自采访人员的报道,人们也会轻易相信吗?
是的 。事实上一则信息不论是真是假,信以为真都是人们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 , 怀疑永远都是一件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 。轻信的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置信——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 。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 。
是美国人太轻信吗?看看当下星座是多么流行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有多轻信了 。星座上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地追求着每一个细节,你就立刻想起那些自己认真工作,连PPT上的一个标点错误也不放过的感人场景,完全想不起来脚上的袜子还破着一个洞 。这就是“证实偏见” , 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它 。
也许你不相信星座,但你很可能相信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从来不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因为有一次你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 , 第二天就头疼了 。尽管你知道现在下雨不是由于你昨晚打了个喷嚏,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可是手机辐射还是小心为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又相信了一个谣言 。
我们对损失简直厌恶透了 。想象一下给你一个苹果,你会很高兴,但如果给了两个又拿回来一个呢?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就完全掩盖了你对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 。
对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人避免蒙受损失,数据发现,那些能够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 。
怎样粉碎谣言?
一个信息在人群中激起的焦虑会像水波般一层一层地传播,也许你第一次听说时并不相信,但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也不由得你不当真 。于是这样一个谣言流传20年——即便是21世纪的人们,也相信了一个跨国日用品公司和魔鬼存在某种勾当 。
如果每一个谣言只要换个商标就可以解决就好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一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众人解释“他泼错了” , 可破除谣言没那么容易,有时越描越黑,事与愿违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 。
人曾经写过两个消息,第一条是假消息 , 说美军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第二条是真消息 , 说美军其实没有找到 。他发现对于一开始就支持战争的人们来说 , 他们对第二条消息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条消息了 。(详见《 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谣言的受害者来说,每一次反驳都会强化人们对谣言的记忆,对谣言信以为真 。
对于消息真假的判断除了消息来源以外 , 我们还愿意相信熟悉程度 。一个“曾经在哪听说过”的消息更容易被我们相信 。人们在听到一个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它的来源,再次听到时觉得很熟悉,就会相信 。年龄越大越是如此 。他给人们阅读一些信息并告诉他们真假,重复三遍的信息,17%被误记成真的,而3天以后,老年人平均会把假信息中的40%误记为真的 。
临近春节,朋友圈又传出不少诈骗和防骗新伎俩 , 那些神乎其神的描述让许多“技术小白”们深信不疑,而且到处转帖提醒朋友注意 。事实上,不少关于电信诈骗的小道消息都是荒信儿,真相只有一个,就让我们一起拆穿那些忽悠人的谣言吧 。
1、回复短信导致银行卡被盗刷?
真相:回复短信不会让手机中毒
只是回复了一条陌生短信,银行卡内的5000余元就被分批转走 。诈骗分子的手段真的已经高明到这个地步了么?
事件经过:去年年底 , 郑州某消费者发现自己有两张银行卡通过手机银行被转账12次,合计5000余元 。该消费者表示,前一天曾接到附有网址的陌生短信,内容是“某某某老同学,你的照片” 。这位消费者看到对方叫出自己的名字,就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并回复一条短信:“请问你是?”结果在短短30分钟内,钱就被转走了 。于是不少人担忧:仅仅回复一条短信就会造成银行卡被盗刷?
真相: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的专家解释,短信是通过运营商系统中转的,单纯回复短信在现阶段不会造成手机中毒 。是该市民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 , 导致手机下载了木马病毒,并通过后台监听系统泄露了手机银行转账短信验证码,造成资金损失 。专家提醒,消费者收到中奖、积分兑换、话费充值、信用卡提额等内容的短信,一定要通过官方途径确认并完成操作 。为避免手机中毒,可以安装手机防病毒软件 。
2、接听电话被吸费?
真相:接听电话不会被吸费
只是接个400开头的电话 , 手机就被吸费数百元?这是真的吗?
事件经过:元旦前夕,江苏媒体报道称 , 有市民反映,自己的手机曾在晚间接到某些陌生电话,响一声就挂断,回拨过去后,却被收取120元至320元不等的高额话费,手机联系人、银行资料等因此被盗 。看到此报道的人无不心惊胆战:难道接个陌生电话就会泄露这么多信息吗?
真相:实际上 , 针对“接听或回拨陌生来电可能产生高额吸费”的传言,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08年就曾辟谣,表示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可能性,这其实是不法分子为推销所谓群呼设备,利用互联网所做的欺诈性宣传 。但是,狼来了的故事仍然年复一年地上演 , 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深信接听或回拨陌生电话会被收取高额话费 。事实上,无论是回拨以400还是以区号开头的固定电话,都不存在高额吸费的情况 。回拨后往往都是声讯台录音,要么推销贵金属、理财、贷款等,要么是“您中奖了”之类的诈骗电话 。消费者完全不用理会 。
3、登录骗子网银可锁定骗子银行卡?
真相:网银被锁仍可由ATM提款
吃够了骗子的苦头,终于有人想出了让骗子吃苦头的高招 。但是,这招真能奏效么?
事件经过:今年1月中旬,有网友在QQ上发消息称 , 收到骗子要你转账汇款的短信后先别删除,查查它发来的卡号是哪家银行的,然后登录该银行的网上营业厅,输入该银行卡号 , 密码随便填 。只要填错3次密码,此卡在24小时内就会被冻结 。如果有闲工夫,每天给他来3次,骗子就不能得逞了 。看到这么解气的办法,很多网友拍手称快,跃跃欲试 。
真相:首先,并不是每家银行的网上营业厅都支持银行卡号登录 。比如建行的网上营业厅就只能通过用户名、手机号或邮箱登录,不支持银行卡号登录,因此并不能按照网上的说法进行操作 。其次 , 如果是支持卡号登录的网上营业厅,连续输错3次密码确实可以于24小时内在网银渠道锁定银行卡,但骗子只要在ATM机上输入正确的密码,仍可以取款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 银行卡查询密码和取款密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查询密码输错只能限制登录网银的操作,不能限制ATM渠道的取款 。
4、连续汇1分钱整倒骗子?
真相:利用手续费整骗子只是个传说
整骗子绝招之二 , 貌似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
事件经过:一家银行的员工收到诈骗短信后,通过手机银行向骗子转账,每次只汇0.01元,并采用对方扣款付手续费的方式 。转账400多笔后,这位员工只花了4元多,却让骗子损失了800多元的手续费 。
真相: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的专家介绍 , 传闻中提到的银行,也通过其电子银行官方微博表示:通过我行手机银行转账 , 金额小于10元,手续费都不能选择收款方扣收 。也就是说 , 每次只汇1分钱,每次2元手续费,直到骗子账户“卡壳”是行不通的 。理论上讲,通过银行柜面可以实现上述操作,因为银行柜面对由对方付费的转账汇款最低限额是多少,并没有明文规定 。但实践中,柜台工作人员有可能会把“1分钱转账”认定为恶意行为而加以限制 。不同的地区,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最低限额 。
【人们轻信谣言的原因_人们为何会轻信谣言】此外,“1分钱转账整倒骗子”还有另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骗子的账户里有余额 。因为只要银行从骗子的账户里扣不到手续费,这笔转账就会被判定为交易失败 , 所汇的1分钱会退回汇款人账户,骗子则不会被收取任何手续费 。实际上骗子账户里有余额的情况是很少的 , 除非正好有其他受害者给骗子汇了款,且骗子还来不及转走 , 否则就是一个空账户 。

人们轻信谣言的原因_人们为何会轻信谣言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