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宝宝的独特思维——这可不是自私自利


理解宝宝的独特思维——这可不是自私自利

文章插图
“自我中心”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就是学龄前宝宝常常依赖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 。他们也没有办法区别现实和非现实、有生命和无生命以及存在他们头脑中的事物和客观存在事物之间的差别 。
这种自我中心并非成人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 , 而是学龄前宝宝早期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宝宝在2~3岁的时候 , 开始使用“我要”“我有”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过渡到自我中心阶段 。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这个世界,进行行为选择 , 而不会去考虑他人 。
正如两个男孩一起去为妈妈买生日礼物,8岁的大男孩会考虑到妈妈的实际需求,帮她选择了漂亮的项链或好看的帽子 。而才3岁半的小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 。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小男孩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因为他并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为”妈妈同样爱小汽车,于是把自己钟爱的玩具珍而重之地送给妈妈 。
理解宝宝的独特思维
爸爸妈妈总容易担忧,宝宝一切思考都是围绕着他自己进行,貌似从来不曾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实际情况 。但请爸爸妈妈切记,自我中心是学龄前宝宝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既要理解和接受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也要帮助他们消除因自我中心而产生的行为问题 。
1、别随便贴道德标签
【理解宝宝的独特思维——这可不是自私自利】永远记住,自我中心的认知问题和道德问题截然不同 。绝对不能简单地将宝宝的自我中心行为贴上“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的标签 , 更不要随意斥责或批评他们 。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观点,而宝宝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别人会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事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别人想法与自己不同的认知程度 。用平常心看待宝宝自我中心的行为,不需要每次都义正言辞地纠正他们 。
2、我是小伙伴中的一员
当宝宝在连续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是这些交流引起意见不同的争论时 , 宝宝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许多想法中的一种,每个人的想法或许都不一样 。同样地 , 宝宝也能在同伴交往中慢慢认识到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所以,爸爸妈妈要给宝宝更多自由交流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与讨论和争辩 。
3、角色扮演游戏不妨多玩
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宝宝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理理解其他人的感情、欲望和思想,让他们能感同身受 。例如妈妈生病时想休息,但是宝宝老缠着妈妈玩 , 可以问宝宝“你感冒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累,想睡觉啊”;宝宝不想收拾玩具的时候,则可以让宝宝扮演爸爸妈妈 , 爸爸妈妈扮演那个拖拖拉拉的小宝宝,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游戏,让宝宝体验到别人的感受 。
4、分享,别强迫
分享、大方、谦让是传统观点中好宝宝应该具备的特点 , 而过度要求宝宝将喜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虽然能够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却可能导致其需求得不到满则,同样容易为日后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当宝宝不愿意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小伙伴分享时,妈妈可以跟他们商量从其他玩具中选一两样出来,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没有必要强行让他们分享自己极其钟爱的玩具 。

理解宝宝的独特思维——这可不是自私自利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