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


5 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

文章插图

图片素材来源于华盖打击迷思3分心不是病,吃药非必须
带去给医生评估,不一定就是过动症,吃药也非第一选项 。
不专注问题寻求医疗协助 , 可找出其他的核心问题,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影响 。若确诊为过动症,吃药之前还有许多选项 。少数家长带孩子就诊的经验不佳,只见过医生一两次 , 就被开处方拿药,感觉是用不自然的方式使孩子安静下来;加上药物副作用,如食欲降低或睡眠问题,因而对药物多所排斥 。
【5 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陈锦宏说,通常孩子要到四~五岁才会开始做诊断,学前儿也很少有确诊的案例 。学前儿有过动倾向,大多会建议先用行为管理、认知行为治疗、生活环境安排或感觉统合治疗,并加强家长的互动知能 。
罗心美说,有经验的儿童心智科医师都会长期蒐集孩子的在校在家讯息,经过全面的审慎评估才会下诊断 。等到前面所说的策略都无效,且病症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业,医生才会给药 。
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和发展中心主任易曼提醒,用药在严重个案治疗上是必要之恶;但重要的是,“家长、老师不要觉得有吃药就好,吃药不是终极手段,也不是方便自己的藉口 , 而是短暂的帮手 。吃药後过动儿变乖了,此时家长更不能松懈,因为这正是积极进行行为治疗的好时机 。”家长要特别观察与记录孩子服药後的行为改变与反应 , 提供医师做加药、减药或停药的重要参考 。毕竟孩子不能一直依靠药物,家长和老师都得注意避免拿吃药当藉口 。
打击迷思4避免贴标签,亲师需互信
专注力问题在校园相当敏感 , 很容易引爆亲师(亲师沟通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大陆使用此概念较少,常使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之类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注)冲突,变成大人间的战争 。
复健科诊所的专注力门诊量增加,很多是被老师要求要检查注意力的小孩 。有些家长不觉得孩子有什麽问题 , 医生也看过後 , 家长会要求开设“没问题的报告”给老师看,让医疗人员夹在亲师之间,相当为难 。
张旭铠说:“根据医学诊断标准出报告当然OK,但报告上写”专注力可达二十分钟“意义何在?专注力没问题的报告,并不保证孩子学习不出状况 。”亲师无法合作,把专注力问题归因得太简单,对学习不是好事 。
每个小小孩都是从好奇的心出发看世界,这个很新鲜、那个好好玩 。一旦找到了有兴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专注 。专注的风格人人不同 , 但永远能在有兴趣的事物上 , 逐渐培养专注的技巧 。然而在孩子还没熟悉专注技巧,还没发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时,家长就得适时扮演外在警醒的规划者角色,帮孩子:“从外”打造一个有结构的、可排除分心障碍的环境,“由内”以饮食、游戏与运动打造专注的体质 , 最後用合宜的期待带孩子自我认识,帮他们打造容易专注的心 。

5 孩子为什么不专心?破解四大迷思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