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放个性_个性开放含义


如何开放个性_个性开放含义

文章插图
导读:如何开放个性?个性开放不是性开放,这点要区别开来,个性开放是指说出你的想法 , 不压抑自己的思维,下面教大家如何开放个性 。
心理
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 。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
为人厚道的公务员小张,似乎从来就是很平和、没烦恼的样子 , 有一天他终于向他朋友诉苦:“我并不像你们认为的那么快乐 。我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生怕对别人说‘不’以后会伤害到别人 , 常常是违心地有求必应 。我不想这样讨好别人,因为很委屈自己,但我对‘不’又说不出口 。真不知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该怎样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
其实 , 生活中有太多像小张这样的人,陷入跟他一样的社交焦虑 。
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 。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
人际中的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 。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 。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 , 就像公务员小张那样有苦都说不出口 , 在他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 。
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 , 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 , 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 , 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 。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
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 。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 。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如“三纲五常”“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近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 , 非人也”(孟子)等文化 , 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 , 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
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 。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 。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惟一含义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
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
只是耻感文化对有些人而言,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或者说,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 。
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 , 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 。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 , 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 , 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 。因为对别人否定 , 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 。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 。
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 。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 , 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 。
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 , 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 。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 。看看那些吃酒席的人就知道“面子”何等厉害:本来不胜酒力,但为了在朋友中撑面子他可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可以豪情壮举到烂醉如泥,甚至肝硬化、肝坏死 。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
2、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 , 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 。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 。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 。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 , 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 。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 。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 。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 , 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 。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 。
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 。
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 , 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
3、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 。“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 , 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 。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
“不”,象征无或没有 。“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压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装”我的成长环境 。不会拒绝,象征超越拒绝的逆反 , 是一种对“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击 。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似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他会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会拒绝自己使用拒绝 。就像许多人在小时候,受尽了自己父母打骂的痛苦,便在心里痛恨父母的打骂 , 并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对自己的儿女打骂一样 。
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 。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 。“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
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1、首先学会拒绝自己 。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 。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 。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 , 不能让你“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 。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 。
理论上 , 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 , 首先要不怕得罪人 , 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 。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
怎样才能不怕得罪人呢?从前面分析来看,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结,即学习放弃依赖别人的好评价,克服别人或许不接纳我的分离焦虑 。这可以从“你拒绝自己”做起:
——拒绝你要求自己的严格 。如果你存在必须守时、整洁、完整、早睡早起之类的严格;——拒绝你对自己的讲究 。如果你存在社交时,一定要讲究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举止谦卑;做事前,讲究三思而后行之类;——拒绝你对自己的某些要求 。如:宁可我欠别人不能别人欠我(学会平等地欠对方);隐忍对别人的不满(学习情绪外释放,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愤懑感觉);取悦别人(减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赞美词);做事要主动、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 。
2 、学会允许自己 。怕说“不”的人,是接受了别人和自己“不许你”太多的人 。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
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粗俗一点,允许自己多提反对意见,可以教训或指责别人,可以让家里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违约 , 允许自己动怒、发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动一点,允许自己“先为己而后为人” , 允许自己反击别人……3、掌握说“不”的技巧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 , 我没有时间”等等 。
4、认同不会拒绝 。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即是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总有他不会的方面 。接受自己的不会,不强求自己做不会的,这叫不为难自己或放过自己 。况且不拒绝别人也有它的好处啊,如前面谈到,能满足你潜意识心理需要、避免你怕被否认等焦虑,还可以换回别人对你的感激,当你敢于向别人求助时,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多半是不会拒绝你的 。世上毕竟好人多,懂感恩的人也不少啊 。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 。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 。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
个性开放含义
小时候读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诗经中民间记述的早些时代,男女表达爱情的观念就已经很“开放” 。但正是诗经年代开始,诸子百家兴起,然后经过数百年战乱至秦朝大一统,自汉朝以后,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把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孔孟的思想,按皇权的旨意,曲意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别看孔子被后代的儒理学大师捧为“至圣大成先师”,提宝剑握圣书一派昂然,那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只是文人的臆想 。孔子的形象,以坐着破车周游列国卖身帝王无门而固定在历史的记忆中的 。
说到诗经中的“开放”,我不知近现代所表达的词义是否清楚 。什么叫“开放”?这明显是一个近代以后的词汇:“国门”开放?还是“个性”开放?肯定是表达后者的意思 。但个性“开放”更确切的表达,应该是“个性”自由吧,但“自由”一词又有点西方味,对一向被西方挨打的近代来说 , 感情上无法接受,于是选用了一个中国近代词语“开放” 。中国的文人在符合中国特色上真的是太会遣词造句了!“开放”一词,既模糊了个性的含义,又符合了中国特色 。
其实,个性自由的反义就是个性压抑,而个性的压抑,正是两千多年中国统治者统治这块国土上人民的宗旨所在 。经过千年帝王时代的历练,中国的文人与帝王思想几乎融为一体,深深理解帝王所要的和所忌的,因而选择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词语“个性开放” 。词义的解释权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
【如何开放个性_个性开放含义】个性一定要解放 。

如何开放个性_个性开放含义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