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导读:校方一定要重视学生隐性心理问题 。隐性心理问题是可能造成血案发生的 。学校针对学生隐性心理问题需要做出完善的引导措施 。
砍人事件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_隐性心理问题解决】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某砍死教授”事件震惊全国,这起校园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热议 。议论焦点是,一个平时看上去极为正常普通的学生为何会突然犯罪?对于这样的学生,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为何难起作用?
在“中国政法大学贴吧”,一个自称是付成励同学的网友证实:“他平时性格开朗 , 还在学校社团担任干部,能力很强,一点不像杀人犯 。”上海某高校BBS上有学生认为:“现在学校里有些这样的同学,平日里没什么知心朋友,很孤独 。我想,付成励可能一样吧 。长期的忧郁积压在心里,总有一天爆发 , 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自杀,另一种是玉石俱焚……学校、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谢告诉采访人员:“那些曾经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从平时的神情举止就能看出来,我们只要躲远点就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可是现在不同了,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学生,也可能属于心理问题人群 。要是他们做出伤人举动 , 当真是无法防范 。”
对于表面上看不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发现并进行干预?这起事件表明,对于大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所谓”隐性“心理问题 , 就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 。严宏承认,因为这些人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并非易事 。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对他们进行前期干预更为重要 。
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它如何释放出来 。也就是说,不管是谁 , 只要心里有什么不快 , 我们都应该鼓励与他人交流 。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应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氛围 , 让每个人感觉被重视;同时 , 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尊重 。人们需要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并不可耻,应该及早发现 , 尽快解决 。
”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 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学生,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 , 共同努力 , 争取尽早发现 。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 首先要在学生中提倡情绪的科学管理;其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第三 , 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提倡每个学生找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人在处于情绪激越状态时,都可以得到关心和帮助 。“由于这起事件出自政法大学,一个未来的法律工作者竟然成为凶手 , 更引起人们深思 。华东政法大学心理中心主任张海燕认为,应该提倡让每个同学都去接受心理辅导,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是人,也有最困难的时候 , 这个时候就要有人伸出手去援助 。因此,希望每位老师、同学都担负起”心理辅导“的责任 。每个人都会有”隐性“心理问题 , 有时也许并不需要专业人员,更需要的是有一个朋友 。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我中心、极度自私、郁闷、由于其不容易被别人所及时发现或是不能自知 , 因此稍有不慎,容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产生心理疾?。σ鹧S虢淌Φ母叨戎厥?。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经遇到过许多个案,个案的主人公由于被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积极的疏导而得到及时的救助 。
一、隐性的心理问题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隐性心理问题,但是,许多老师要么是没有引起重视,要么是敏感过度 , 反而加重了一些隐性心理学生的心理焦虑,结果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上述两种判断往往会真正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 教师的预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表现 。因此,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 ,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 。
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在积极的意义上适合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现象,也同样在消极的意义上合适于解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本来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因为教师把它们看作是心理问题,结果是教师的预言成为现实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些反常的表现仅仅是其心理问题的预先症兆 , 而并非是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表征 。对于这些具有心理问题症兆的学生来说,及时地疏导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那么随着问题的累积效应,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它们可能会真正成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那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 。这些学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学生的包容,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到那个时候再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进行心理治疗,那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 。最终的效果如何也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
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案例 , 是基于笔者的一个经历而撰写 。该案例表明,对隐性的心理问题者的辨识及疏导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
二、个案:对一位隐性心理问题者的疏导过程
张某 , 五年级 。从一年级入学起,他就表现得”与众不同“:课堂上极少能做正 ,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斜靠在桌子上或趴在桌子上 。一节课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听课就听课,不想听课就睡觉或玩 。经常拖拉作业,每次考试不及格 , 也无所谓,在学习上缺少自尊心和进取心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初中毕业学历 。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很低 。当着老师的面也表示要管教孩子,但是从小孩的家庭作业反馈来看,家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管教孩子 。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意志力 。张某虽然不爱学习,但是对吃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家长也极力满足他这方面的要求 。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 , 其他老师也对张某非常地失望 , 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已经放弃了对张某的教育 。为了解决张某交作业的问题,我们为他请了一个家教,专门负责张某作业辅导 。张某不胜其烦,对家教老师威胁道,如果再让他做作业,他就将跳楼 。结果吓得家教老师不敢再管教张某 。
我决定找他谈话 。我问他:”你的成绩这么差 ,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想不想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他看着我,先是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 。我接着又说到:”因为你的成绩差,听课习惯又不好 , 大家都不愿和你坐 。我准备先给你调一个同桌 , 你想和谁坐?“他先是诧异地看着我 , 然后就快活的大声说出了”左嘉琦“的名字,”呵呵,你很聪明嘛,知道挑最好的 。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是我得给你提一个要求 , 你能做到吗?“他使劲地点点头 。”第一,你得坐端正,不要靠在他人的身上;第二,你得按时完成作业 。当然,你不会的作业我可以要左嘉琦帮助你 。行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
一个星期下来以后,我发现他的语文作业都按时交了,数学漏了两次,英语作业没做 。哎呀,这可不行,他把这事当成了只和我一个人的约定了 。我得再找他谈谈 。不过再谈之前,得肯定他的进步,才能给他提要求 。要知道,他身上的惰性是很难去除的,让他在短时间内改掉也是不现实的 。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张某上课,特别是我的语文课能够认真听讲,并且有时还能够有精彩的发言,回答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张某的进步非常明显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张某的其他课程的作业完成得并不理想,特别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
自从实行同桌互助以后,张某进步了 。上课有时能做正了,尤其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很积极,语文作业拖拉现象也少了 。虽然,他有时还反复,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可能立刻就完全改变,还需要我们对他进行不懈地教育 。相信,只要我们做个辛勤的耕耘者,就会有所收获的 。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张某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虽然还不足以认为他是一个心理问题者 , 但至少也是一个隐性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者 。造成张某这种情况的,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或家庭 。我们需要对此事作一番研究与思考 。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这种期望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因为家长的期望低,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将这种期望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单纯地从孩子的课堂表现来看,张某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隐患 。但事实上 , 上述种种表现,只是表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长时间受到不恰当的激励和学习上的失败,张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反感 。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固不能认为该生就已经有了心理上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 。学校教育环境所带来的无形的压力与其自我表现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疏导 , 那么潜在的心理问题者就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那么该如何解决该生身上所存在的对于学习的问题呢?
孩子在瞬间从摇头到点头,反映出孩子对于现实的挣扎及其内心的痛苦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的 。只是因为现实与其自我期望的差距 , 才促使儿童作出承认现实的无奈的选择 。应当看到,张某在班级里处于非常边缘化的位置 。同班同学对于他的排斥,使得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能够得到同学的承认与接纳 。这种渴望在他的选择座位时的兴奋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应当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中 , 由于不断受到消极的对待以及所遭受到的被排斥,这样的孩子成为心理问题者 , 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除非这个孩子中途退学 , 离开压制他的环境 。他们在独自地挣扎,以求摆脱那种令人不安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苦闷!
在张某瞬间的摇头与点头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差的学生,其实也有上进之心和成为好学生之意识 。没有学生期望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不欢迎者 。只是由于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种种表象,以及教师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因而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学生无可救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只有当教师透过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才能够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彷徨与苦恼 。
以上是对学生的外在环境分析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分析 。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 。与此同时 , 有效的心理疏导还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分析把握学生的症结所在以及疏导的”关键点“ 。从与张某的谈话及对他的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现,这个孩子至少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倾向性 。
一是自我教育期望不高 。面对所处面临的环境,他已近乎以麻木的精神状态而无动于衷 。这里既有家庭教育的责任 , 同时更大的程度上,主要还是教师也同样以近乎麻木的态度而听之任之 。两者结合使得张某已经习惯于他的处境 。
二是在张某身上表现出相当严重的惰性 。这种惰性如此严重,以至于连教师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张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惰性 , 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者并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我教育期望的不高产生对交作业的不积极,这种不积极的行为所带来的学业成绩上的不良,又进步地加强了较低的自我教育期望,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不交作业的恶习 。
在对张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的内在心理倾向是与其外在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心理倾向 , 就需要从学生的外在的行为表现入手 。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而促使其内在的心理产生变化 。在和张某的谈话中,张某与他所希望坐在一起的学生条件 , 就是他必须按时完成作业 。但是,由于张某很长时间不交作业,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 因而作业的完成对他说实在有很大的困难 。这样 , 如果以正常的标准来要求张某 , 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此,在对张某的作业设计中,我们特别在作业的量和作业的难度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一些张某完成起来确实比较困难的作业 , 则指定同学给予辅导与帮助 。具体而言,对张某的教育,我们确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榜样激励与同伴互助结合原则 。找学习勤奋,有责任心的同学和他同桌 。让张某以同桌为榜样,并请这位同桌帮助和监督 。同时在班级成立了一支”爱心小队“,全部由优秀的学生组成,每个星期轮流和张某坐同桌,监督他记作业,课间帮助他订正作业 。上课时要求张某以同桌为榜样,坐端正,认真听课 。第二,教师直接干预原则 , 在本个案中,老师帮助他制定生活、学习作息时间表 。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拖拉作业的习惯 。第三,及时强化原则 。每天甴同桌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生,就在语文书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 。
总之,不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好,班主任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也好,还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好,都迫切地需要班主任多学一点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它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为促进我国儿童身心健康作出有益的贡献 。但愿我们的班主任人人都能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
心理健康很重要 。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_隐性心理问题解决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小学生加油鼓励的名言
- 学生证怎么用
- 学生党可以做哪些自媒体赚钱
- 学生怎么上好思政课
- 小胖墩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 大学生如何规划寒假生活
- 学生票乘车必须带学生证吗
- 鼓励高三学生拼搏的话
- 毕业生心理问题_毕业生心理建设
- 心理问题会导致性生活没有高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