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来源


中医的历史来源

文章插图
导读:中医的历史来源 ,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 , 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 。那么中医的来源是什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医的历史来源 。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 中 。“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 , 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 , 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 , 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着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着作 。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
【中医的历史来源】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着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着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着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着,《颅囟经》是儿科专着;《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着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 , 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

中医的历史来源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