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因,狂犬病的原因


狂犬病病因,狂犬病的原因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狂犬病的病理病因,狂犬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狂犬病病因
【病毒简介】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RNA病毒 , 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 。病毒形态一端钝圆,一端扁平 , 似子弹,直径75~80nm,长175~200nm 。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 。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 。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 , 分子量为4.6 106 。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 。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 , 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 。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 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 。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 。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 。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 。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
狂犬病病毒有两种病毒株:A)自然病毒(街毒):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强 。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 , 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 。可接种于鸡胚,鼠脑 。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 。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 , 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B)固定毒:由于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病的毒株 。固定毒对人的致病力明显减弱 , 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注入人体后可刺激抗体生成,故可用以制备疫苗 。抵抗力不强,在56℃30分钟或100℃2分钟条件下即可灭活,但在4℃和0℃以下可分别保持活力达数周和数年 。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晒、紫外线、甲醛以及季胺类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均能将其杀灭,故被狂犬咬伤的伤口可用新洁尔灭冲洗 。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鸭胚、乳鼠脑以及多种组织培养(如人二倍体细胞、地鼠肾细胞等)中生长,故可用这种方法从病人或病兽体内分离病毒和制备疫苗 。所有温血动物均可受染本?。蠖嗍厍拇驹粗饕遣∪?约占90%),病猫、病狼次之 。在犬、猫狂犬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西欧、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虫蝙蝠等 。病人传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故也应注意隔离 。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 , 于发病前数日即有传染性 。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 。其悬液经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 。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 。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 。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
【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 , 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 , 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 。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 。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 。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1.病毒繁殖: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 , 首先在局部神经外,即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 。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 。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
2.侵入中枢神经: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5cm/d)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 。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
3.扩散: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 。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 , 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 甚至突然死亡 。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 。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 。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
【病理改变】
非特异性病变: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 , 脑膜通常无病变 。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
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 , 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 。内基小体是指具诊断意义的病人脑组织内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击落,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呈樱桃红色,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 。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
【狂犬病病因,狂犬病的原因】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狂犬病病因,狂犬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狂犬病方面的知识 , 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狂犬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狂犬病病因,狂犬病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