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医养生方法


夏季中医养生方法

文章插图

夏季中医养生方法
1、夏季中医养生讲究保护阳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
2、夏季中医养生注意防暑热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
3、夏季中医养生注意除湿气
【夏季中医养生方法】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
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 。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 。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
4、夏季中医养生起睡定时
夏天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而黑得晚 。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佳,而且应尽可能地定时起、睡 。在夏季,更应给自己规定一个严格的起睡时间,决不无故违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 。

夏季中医不同体质养生方法
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 。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 。在饮食上没有品种上的禁忌 。
痰湿质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担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 。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
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 。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 。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
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 。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 。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 。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
湿热质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 。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 。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
夏季奍生注意解暑不当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 。
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 。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 。在当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适度防晒,避免出入温差太大的环境,并在因闷热而感到不适时,尽快往阴凉通风处让身体散热,并要适当补充水分 。如能利用清早、黄昏或夜间做适量运动,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加能量消耗和减肥 。

夏季中医养生方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