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文章插图

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1、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
1.1、感染性疾病
最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急性腮腺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流感、天花、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血清病及支原体性肺炎等 。
1.2、药物过敏
可引起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反应的药物有对氨水杨酸钠、苯妥英钠、巴比妥类、氨苯砜等,以及有机砷、奎宁、异烟肼等也可引起 。
1.3、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1.4、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预肪接种后 。
2、异型淋巴病毒的类型
2.1、Ⅰ型
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
2.2、Ⅱ型
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 。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
2.3、Ⅲ型
又称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型 。胞体较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
【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3、什么是异型淋巴病毒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几种血液细胞 。红细胞和粒细胞等被称之为终末细胞,意为它们的生命没有回头路,必须一直走下去,直至死亡 。
这样的细胞除了行使各自的功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 。而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 。
这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等 。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不同 。这时候,就应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 。人体异型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 。分型编辑Ⅰ型
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

异型淋巴病毒的诊断思路
1、询问病史
引起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真菌感染及过敏性疾病等,询问病史时需注意:
1.1、发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伴发热,需考虑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腮腺炎等 。流行性出血热时大多出现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
1.2、起病缓急:短期内出现发热等症状伴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须考虑急性期的感染 。而异型淋巴细胞持续增多.且无明显变化则需当心慢性肝炎,异常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
1.3、接触史:因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和许多传染性疾病有关,如流行性出血热、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故应详细询间接触史,包括疫区居留史、家畜接触史等 。
1.4、既往史:既往是否有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史;有无输血史;有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史;有无特殊药物服用史,服用过程中有无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情况;有无放射治疗史;有无体外循环手术史等,详尽的既往史资料可以帮助更快的找到病因 。

异型淋巴病毒的症状
1、淋巴结肿大: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在病程的最初二周较为明显,全身淋巴结均可累及,其中以颈后三角区最为常见,其次为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为对称性分布,可活动,不固定,触之可有轻度压痛 。
2、肝脾肿大: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 。
3、贫血:免疫系统疾病和疟疾感染时可以出现贫血,而进行性贫血加重则往往发生在血液系统疾病 。
4、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时可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以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血便、血尿,眼底出血等 。

异型淋巴病毒的病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