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重口味现象_文艺重口味现象


网络重口味现象_文艺重口味现象

文章插图
导读:网络重口味现象愈演愈烈 , 有些人有期偏暗重口味题材 。网络重口味现象到底应该放任还是抑制?文艺重口味现象又有如何表现?
重口味释放压力
2011年1月,美国作家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1962~)着名的邪典(Cult)小说集《恶搞研习营》的中译本《肠子》终于在大陆出版了 。豆瓣上的书籍介绍第一句就是“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正是这句以“重口味”为关键词的广告语,迅速为《肠子》招来大批追捧者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 , 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的传说,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读者身上应验?不过《肠子》在豆瓣上获得8.5分的高分,充分说明“重口味”确实拥虿者众 。
“重口味”,如今俨然已经是网络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含有“重口味”词汇的信息,立即出现近194万条之多!这里的“重口味”,可不是指的你爱吃齁咸我爱吃齁甜,随便点开一个这样的微博,你便会被要么血腥、要么污秽、要么扭曲变态的图片或者视频震住眼球,轻者尖叫一声 , 重者胃部一阵抽搐 , 所有东西都会往上翻涌 。
可偏偏这样的微博转载量和评论数量极大,远胜于那些光鲜靓丽的时装街拍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大片 。人们一边骂着“真恶心”一边点击鼠标迅速转发 , 更有好事者编排出“世界10大重口味电影排行榜”之类的东东,告诫人们“千万不要看”,而背后的潜台词当然是“快来看吧,不看你就out啦!”
于是,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重口味”时代,即使你真的不好这口儿,只要你喜欢在网络上游荡,就难免瞥见撞见,被不大不小地恶心一回 。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爱着“重口味” , 并且不遗余力地传播着“重口味”呢?
“重口味”微博 , 源于被关注的需要
Echo今年初刚加入微博大军 , 却迅速成为“微博控” 。但让她苦恼的是 , 她的粉丝增长速度极慢,一条条微博发出去总不见有人转载评论,很快石沉大海 。一次她晨练时不小心把膝盖摔得血肉模糊,便用手机拍了张特写发到微博上,本来只是想让远方的男朋友看见了心疼一哈,却不想竟然一下子引来近30条陌生人的评论,“看着就疼,重口味呀”、“姐姐 , 这也发,你真重口味……”
突然被关注的兴奋,让Echo几乎忘了膝盖的疼痛,她恍然大悟,在微博上,发些不痛不痒的东西是没人理你的,只有特立独行才能吸引眼球 。而比起平和美好的东西,“重口味”之物显然更加特别,自然能引来更高的关注度 。
从那以后,Echo就加入了“我们都爱重口味”微群,特别留意创作或转发些“重口味”的东西,粉丝数噌噌猛长 , 极大地满足Echo这个小微博控的虚荣心 。像Echo这样因为想引起别人关注而制造和传播重口味内容的,在网络上可是大有人在 。
渴望被人认同、和这个世界建立直接有效的连接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心理需求 。在网络文化极端丰富,百花齐放又几乎百无禁忌的年代,平实正常的内容已经很难被人关注到 。因为我们不是王菲不是姚晨 , 不可能只发一个笑脸就有几千上万个回复 。也就是说 , 在茫茫网络里找到这分认同和联结感并不容易 。于是,搞怪出现了,所谓的“恶趣味”和“重口味”出现了,你发条“重口味”微博,尽管可能引来一片“真恶心”、“你变态”的叫骂,但是有人回应了,这分联结感就打通了;有人转发了,这分认同感就出现了 。
其实 , 在微博里“重口味”的新东西并不多 , 而是一些同类的图文在不同的人指尖流转 , 像滚雪球一样把总量越滚越大 。人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滚雪球的游戏,只因为这个忽忽悠悠的大雪球 , 用心理学词汇表述,就叫做“认同” 。
“重口味”偏好,来自童年经历之投射?
严格说来,靠制造“重口味”博取关注和认同的人并非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因为他们从中获取的心理体验并不是“重口味”事物本身 。但是严涛的情况却不同 。他酷爱看日本的重口味电影,当他绘声绘色地给同事讲《下水道中的美人鱼》身上的脓包的时候,同事纷纷捂耳朵逃开,却能看见他脸上无比真实兴奋的快乐 。严涛说:“说不清为什么,我就是喜欢看这些血血乎拉拉的东西 , 看见就很兴奋 。怎么说呢 , 好像每个毛孔都高兴地开了花儿 。”
心理医生分析说,看见“重口味”事物能引发心理和生理的兴奋与愉悦的,才是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 , 对或色情或暴力或污秽事物的偏好,必定来自童年的特殊经历 。童年时期无意中受到的某种非常规刺激,留存在潜意识里,成年后在某个时机接触到类似事物 , 激发潜意识浮向意识层面浮动,人也产生“认同” 。
与前面说到的渴望被他人“认同”不同,这里的“认同”是对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性认同” 。这时候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被自然而然地启动,它主动把童年受到的刺激(或者说是童年创伤)“合理化”了,仿佛告诉自己:我没有受到伤害,这东西是对的,我喜欢这东西 。
我们没有为严涛做精神分析,不能对他重口味的具体心理根源妄下推论 。不过一部在91手机网上下载量排第2位的“重口味”电影《心理分析判官》里的故事却是对重口味者童年经历投射的最好注解 。
嫌犯A不断杀害年轻女子,杀害前都用透明胶带把女子周身捆绑并施虐 。捉拿归案后,经心理专家对其做精神分析发现,嫌犯A童年曾无意窥见自己的父亲用透明胶带绑住母亲实施婚内性强暴 。在儿子心中,父亲的神圣伟大形象岂可动?。?于是这样的刺激被他强压了下来,一直压到他自己都无法觉察的潜意识里 。长大后,他通过胶带捆绑杀人完成了对父亲的“认同”,完成了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合理化”防御 。
当然,我们身边的重口味爱好者绝大多数不是受过电影中这么强烈的刺激而产生重口味需求的 。很可能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比如弄脏了衣服、打烂了东西、被死猫死老鼠吓了一跳或者曾遭遇家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可能刚好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孩子有意识地回避/遗忘,却恰恰因为对它特殊的关注 , 而把它留在潜意识里,只等有一天机缘巧合时跳将出来兴风作浪 。好在 , 大多数重口味爱好者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 , 对他人的生活并无不良影响 。
适当“重口味”,体验式放松身心减压
不管是真爱重口味也好,还是期待借重口味博取关注也好,只要不影响他人 , 就算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爱好吧 。房兴达认为 , 在不反感的范围内,适当“重口味”,也是身心减压的一种方法 。
在心理调节中有种方法叫“体验式放松” , 因为人的心理过程由“兴奋”和“抑制”两部分组成,抑制后的兴奋会更兴奋,自然兴奋后的抑制会更抑制 。人在看到重口味东西时 , 心理产生强烈触动;当关上那个页面再看回平常东西时,人会长出一口气,突然觉得轻松放松 。这就好像坐过山车,很多人都说最愉悦的一刹那不是失重俯冲,而是过山车回到终点安全停稳的那个瞬间——让人觉得过尽千帆终又山明水秀 。
文艺重口味现象
记得法国着名的哲学家柏格森,曾把我们的文明称为“激发情欲的文明” 。当然 , 这样一种看法并不十分公允,但是 , 我们如果看看人类历史上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那些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的绘画和雕刻中的裸体表现,庸俗不堪的流行的爱情小说,加上爱情“调味品”的电影艺术,杂志封面设计、广告宣传热衷于使用美女照片,以及那一种被称为“最粗俗也最兽性的”的色情艺术等等,则无不证明柏格森的这句话,还是很有一部分道理的 。
如今,是商业时代,在这个被称为“欲望的社会”里 , 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化工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是刺激感官,重视官能享乐 , 诉求欲望本能,消费至上,娱乐至死,带有浓重的商业文化气息……8月30日《新京报》刊登名为《重口味电视剧很难长久》的文化批评 , 文中对目前一些影视文娱作品中越来越流行乃至越来越泛滥的所谓“重口味”现象的批评,很令人深思 。现在 , 娱乐文化工业总是倾向于给受众提供更刺激的享受和更强烈的快感,让人们欲罢不能,长期浸泡其中而习焉不察 。闪耀在荧屏上的电视剧,纷纷加入了“雷”、“虐”、“黄”等各种调剂,从情节到台词,口味都在持续加重 。纯爱的言情剧,被拍得像恐怖片,像性教育片,甚至“情节以虐取胜” 。
《国色天香》里,男二号还将女主角绑架、鞭打、凌虐 , 最后把她的骨灰加水喝了;《新还珠格格》里太后喊五阿哥回宫“圆房”的一段戏太直白、露骨,以致有“台词涉黄”之说;《新水浒传》中的香艳“床戏”尺度之大,十分罕见 。在这样一些电视剧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创作者都倾向于给观众提供更大的刺激和快感 , 让观众的欲望始终处于不断膨胀的进程中,而这又召唤着创作者的快感革新……当下影视艺术创作中这样的一味追求“重口味”的现象,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显然,这种文艺创作,走的是为了商业利益,市场原则第一,收视率第一,激发情欲,刺激感官,重视官能感受的路数,但这样的文娱产品又怎能叫做文艺上的“革新”呢?
中国新闻网8月29日刊登《舞剧<金瓶梅>启用性道具,场景似春宫图》的文化报道:中国四大禁书之一《金瓶梅》一向令人“闻之色变”,将这部作品搬上芭蕾舞台,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第一次 。该剧公布巡演以来,就因“情色”话题备受关注,甚至在门票上都注明了“18岁以下观众谢绝”的字样 。
芭蕾《金瓶梅》以潘金莲作为叙述的支点 , 从她对武松的渴望和对西门庆的野心,将武松、武大、西门庆、瓶儿与春梅等人物带上舞台 。全剧舞美分“白”、“红”、“黑”三幕,力求每一个场景就像一张油画《春宫图》 。道具上,更是大胆启用了“摇床”等古代性道具……该剧片花很早就在网上流传 , 性感唯美的舞蹈,令网友连呼“惊艳” 。有的观众说,光看那些美得浓艳的宣传剧照 , 就已经足够撩得心痒痒 。但也有人质疑,这“只看出赤裸裸的情色”……或许不能否认 , 芭蕾《金瓶梅》经过了精巧的构思、精致的设计、丰富的舞蹈语汇表现这样的艺术化的处理,甚至采用富于宗教色彩的寺院钟铃声来衬托剧情……但在这样的艺术表现背后,本质上透露的仍然不过是一种“激发情欲”的内容,或者借用卢梭的一句话说,不过是“一种精装的纵欲罢了” 。
文艺中的这些“重口味”,不管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好 , 一种艺术趣味也好,或者作为一种艺术的观点也好,都牵涉到了欲望、情色这些内容,这是一种本能的、情色的、不正常的、纵欲的、享乐主义的思想、情绪和趣味,这种文艺倾向,正在侵袭和浸染我们的文艺观念、文艺创作乃至文艺传播 。这种文艺 , 很难说会有在美学上、人文上的追求,对精神升华、人性培养的渴望,更不会注重道德责任和伦理上的义务 , 它最终带来的只是欲望的冲动,感官的满足,它只是一种“欲望”的文艺,“欲望”的文化 。
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些“欲望”文艺、“欲望”文化,如果任其流行泛滥,不仅人们的人格系统、行为模式会受到影响和支配,我们社会的文化结构也会受到它的污染……目前,我们不少文艺批评指出:如今,不少文艺作品中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中涉及的主题思想、道德底线等不够清晰,甚至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而文艺中的“重口味”,不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吗?对此,我们的文艺该引以为戒了!
偶尔重口味一下啊也无妨 。
【网络重口味现象_文艺重口味现象】

网络重口味现象_文艺重口味现象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