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节是什么节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 , 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 , 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
除夕习俗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 , 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 , 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 , 一是火锅 , 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 。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 , 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 , 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 。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 , 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 ,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这一习俗据说起于宋代 , 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
2.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 。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 。
3.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 。其实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 。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 。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4.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 。皆以真竹着火爆之 , 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 。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 人们在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祭祖
【除夕节是什么节】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 , 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 , 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 , 中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
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 , 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通宵守夜) , 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 , 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 , 以待天明,称“守岁”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据说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 ,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 , 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 , 一家人围桌而谈 。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 , 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 , 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 , 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 , 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 , 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

除夕节是什么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