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临床表现


乙肝的临床表现

文章插图

乙肝的临床表现
1、乙肝的临床表现
常会见到乙肝患者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体液、排尿和排粪的颜色改变,使其变为黄色 。黄疸的原理是由于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从而使尿液颜色变黄,主要见于黄疸型肝炎 。当天热出汗饮水不足、服用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 。
乙肝患者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等可能与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有关 。
乙肝患者消化道表现最为普遍,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肝脏内胆汁分泌减少,以及肝窦的血流障碍,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厌油腻、呕吐等情况的的发生 。
2、乙肝如何检查诊断
2.1、乙肝五项检查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查结果呈阳性(+),就表示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 。再结合其他4项可确定为乙肝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三项阳性)、乙肝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三项阳性) 。
2.2、肝功能检查
通过转氨酶、胆红素、球蛋白等主要指标的数值来判断肝脏是否因乙肝病毒而受到损害,肝功能是否正常 。其中转氨酶是反应肝脏损害的最灵敏指标,其正常值为0~40,如果转氨酶明显升高就表示肝脏有炎症发生,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
2.3、HBV-DNA检查
HBV-DNA检查非常灵敏,可能检测出数量微小的乙肝病毒,可提前发现处于潜伏期的乙肝病毒 。
2.4、B超检查
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
3、乙肝的发病原因
3.1、饮酒
酒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酗酒可引起的肝细胞损害;酒在肝内氧化,形成有害物质乙醛,可以直接毒害肝脏,引起乙肝的复发 。
3.2、滥用肝损害的药物
因为许多非处方药物有肝毒性,且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解热镇痛药、口服降糖药等,服用这类药物很容易引起乙肝复发 。
3.3、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以导致肝脏负担加重,是乙肝发病的主要诱因 。过度的劳累如:严重的睡眠不足、房事不节等 。不论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会使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促使乙肝病毒复制加剧而导致乙肝复发 。
乙肝有什么危害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随着病人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在病人尿液,唾液,乳汁,羊水,月经,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标志物(也就是HbsAg)表面抗原,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
【乙肝的临床表现】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规范治疗 。
乙肝具有恶变性 。统计资料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肝腹水,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
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外界条件成熟,可突然爆发,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 。

乙肝如何预防
1、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 。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
2、阻断母婴传播 。如果能完全防止母婴传播,就可以使我国乙肝表面抗携带者人数减少1/3 。目前全国有1.2亿多表面抗原携带者 。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马上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 。
3、切断唾液传播 。在50%~80%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物是个坏习惯,应该制止 。
4、注射用品及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仅用75%酒精浸泡,擦抹是杀灭不了乙肝病毒的 。
5、及时隔离、治疗病人 。乙肝病人隔离期要比甲肝病人隔离期长 。
6、防止乙肝经“口-粪”途径传播的要点与甲肝基本相同 。

乙肝的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