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痈的方剂


治疗肠痈的方剂

文章插图

治疗肠痈的方剂
1、治疗肠痈的方剂
1.1、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中,其组成为大黄12g、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冲服)9g,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之功效 。主治因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所致肠痈初起之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 。
1.2、薏苡附子败酱散
别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制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 。功能主治:排脓消肿 。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 。
1.3、排脓汤
方名:排脓汤,组成:黄耆1钱2分,穿山甲1钱2分,白芷1钱2分,当归1钱2分,金银花1钱,防风1钱,川芎1钱,瓜蒌仁1钱 。主治:肠痈 。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 。
2、肠痈的症状
2.1、轻症
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
2.2、重症
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
2.3、气滞血瘀证
肠痈·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 。
3、肠痈如何针灸
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肠痈 。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
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 。发热加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气海 。用强刺激手法,留针60分钟以上,初起每6~8小时针治1次,待体温、血象恢复后减为每日1—2次 。
治疗肠痈按摩什么穴位
1、肘尖
肘尖为经外奇穴名 。出《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 。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主治瘰疬,痈疽,肠痈,痈疔,疔疮,痈肿,霍乱等 。
2、外关
外关为经穴名 。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属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热病,目赤肿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颊痛,胁肋痛,上肢痹痛,偏头痛,鼻衄,牙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等 。
如何预防肠痈
1、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饭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忧愁、郁闷、恼怒、悲伤等不良情志刺激及情绪变化,容易打破神经系统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尤其是自主神经紊乱 。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胃肠道功能失常就是常见表现之一 。在精神刺激作用下,胃肠道发生痉挛、弛缓等,导致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可诱发阑尾炎 。
3、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适时调整自身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天热减衣、天寒添衣,尤其是保证腹部免受寒冷刺激,以维护胃肠道的正常状态 。
【治疗肠痈的方剂】4、肠痈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既然是慢性,在治愈之前就有可能复发,且复发的可能性很大,会反复发作,否则也不称其为肠痈了,在怀孕期间也可复发,可导致妇科盆腔炎,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方法,术前须通过钡灌肠造影进一步确诊 。

治疗肠痈的方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