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导读:三月三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三月三的时候,妇女们会手机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那么,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去哪找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饿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区去看看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吧 。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 , 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二、风俗:
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 。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 , 三月三 , 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 , 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壮族歌圩
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 , 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 , 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 , 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
竹竿舞
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 ,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 , 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 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 , 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 , 寻找“搭档” , 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
苗族斗马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 , 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 。现在 , 每年“壮族三月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这种充满民族古朴风情的斗马活动,现在也成为了融水旅游的重点项目 。
侗族斗牛
斗牛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保留节目,极具人气 。在侗乡鸟巢斗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 , 见证了重量级“牛王”的诞生 。
抢花炮
在“壮族三月三”众多活动中,有着“东方橄榄球”美称的抢花炮比赛掀起了歌圩高潮 。抢花炮比赛,是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抢得花炮者,象征人财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比赛一开始,参赛队员们就开始了激烈的争夺,随着比赛的深入,对抗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 。进攻一方队员纷纷利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 , 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 。而防守队员则使出拦截、阻挡、追赶、搂抱、抢截等招数,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 。两队精彩竞争,赢得了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
祭祀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壮族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陆晓芹称,在“三月三”当天,这几个地方的人会起个大早,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 , 到了中午,会选择在某一个祖坟前聚餐 , “这种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 , 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 。”陆晓芹说 。在饮食方面,当地的糯米饭既有四色也有五色 , 一些村屯会有在每碗糯米饭上面放一个煎鸡蛋的习俗 。
抛绣球
人们在茶余饭后 , 互相抛接绣球以娱乐身心 , 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每年“壮族三月三”抛球球活动颇为精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对歌有问有答,姑娘们可将手中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接住绣球后,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 。经过数次往返抛接 , 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 , 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 。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 。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
演壮戏
壮戏 , 又称壮剧 , 是在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 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 。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和壮师戏(即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三种类型 。据介绍 , 演壮剧已经成为“壮族三月三”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 壮族人之所以迷恋于壮戏,是因为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外,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撞彩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撞彩蛋”,这是老少皆宜的趣味项目 。在“壮族三月三”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 , 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 , 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
板鞋比赛
板鞋比赛是一项壮族运动,起源于明代 。相传明代倭人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 。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 。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 , 打败了倭人 。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 , 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 。板鞋比赛即是将同组队员的左脚和右脚分别固定在两条长木板上,然后在规定赛程内比赛前进的速度,最先到达终点的夺冠 。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