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预防


假膜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预防

文章插图
导读: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 。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 , 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 , 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 , 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 , 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
【病理改变】
本病的发病初期,伪膜形成前,隐窝表浅上皮首先发生肿胀、变性,少数细胞脱落,间质水肿、嗜酸性液体渗出,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扩张,可有微血栓形成 。若病变继续进展,使更多的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其基底膜破坏,病变间质向肠腔渗出纤维素 , 嗜酸性液体和炎细胞连同脱落的上皮细胞、粘液和坏死细胞碎片 , 形成初期的伪膜,紧覆于隐窝开口处,使粘液和脱落上皮及渗出的炎性细胞不能排出,而导致隐窝扩张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范围扩大,则假膜也增多,大小不一,微有突起,有的呈点状,有的融合成片状 , 严重时整个肠段被假膜所覆盖 。伪膜呈黄绿色或棕色,质软而脆 , 剥离后裸露出溃疡面 。未融合的伪膜之间还可见到正常水肿之粘膜,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多 。镜下见伪膜为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以及坏死细胞碎片所组成 。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腺体因粘液排泄受阻而扩张并充满粘液,有的甚至破裂 。粘膜下层因炎症和粘液出而增厚,伴有血管扩张、充血及血栓形成 。坏死一般限于粘膜层,有的向粘膜下伸展,偶有波及肠壁全层而导致肠穿孔 。
【预防】
一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 。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尤应从严掌握 。
二氯林可霉素为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脆弱类杆菌的药物,但对上述细菌感染时,除非其他药物无效或没有条件应用外 , 一般不宜使用氯林可霉素和林可霉素 。氨苄青霉素也易衣发伪膜性肠炎 。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
【假膜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预防】三临床工作者 , 要严重观察使用抗生素的并发症 , 及早识别和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患者出现腹泻,应及时停药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重复乙状结肠镜检查,尤其对临床疑为伪膜性结肠炎患者或肠道大手术后有不能解释的发热患者 。
四Bartlet认为,拟采用氯林可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的患者,可口服方古霉素 , 以防止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
【预后】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病痊愈 。轻症患者,有的可以自愈 。极个别患者经治疗有好转,但可再度发生腹泻 。重症者尤其是高龄肠手术后患者,死亡率可达50%~70% 。近年来由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已降到30%以下 。

假膜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预防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