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文章插图
导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lk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 。由此而产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休克、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合征 。……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瘀血证”的范围内 。瘀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于体内所致的疾病总称 。瘀血有4种含义,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有所停聚;二是指血液的成分或性质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血运不畅;三是常提及的“久病入络”,即由于脉络受损而血的运行涩滞;四是已离经脉尚未排出体外的血液 。
《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瘀血一词,但也意识到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故在《素问·调经论》中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内经》中认为瘀血主要会引起疼痛、痹证、癥积、痈肿几方面的病证 。汉代张仲景在《金匾匮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中首先提出了瘀血的病名 , 认为瘀血证有胸满、唇痿舌青,但欲漱水不欲咽等临床表现 。到了宋代,对瘀血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在《直指方·血滞》中说:“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 。血之外证:痰呕、烦渴、昏愦迷忘、常喜汤水漱口,不问男女老少 , 血之一字,请加意焉,用药川穹、蓬术、桃仁、灵脂、生地黄、北大黄为要 , 呕甚者多加生姜,以此先利其宿瘀” 。
在治疗上,《内经》重视气血运行正常的观点,提出了调畅血行,祛除恶血的治疗思想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 。另外,《至真要大论》中的“必伏其所主 , 而先其所因”,“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治则,均包合活血化瘀之意 。在《治百病方》中有由当归、川芎、漏芦、桂蜀椒、贝母等药组成的,用于治疗瘀证的方剂 。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30多种,奠定了治疗瘀证的基础 。张仲景所制定的桂枝茯苓皮、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九等方剂,为后世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证树立了典范 。张景岳对瘀血证治疗很有体会 。在《景岳全书·血证》中提出:“血有蓄而结者,宜破之逐之 。以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三棱、莪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血有涩者宜利之,以牛膝、车前子、泽泻、木通、瞿麦、益母草、滑石之属”;“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以当归、牛膝、川芎、熟地、醇酒之属”;“补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 。《景岳全书·妇人规·血癥》中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 , 则或攻或补 , 皆当以调气为先” 。表明张氏在治疗上注意到了气血的关系 。清代叶天士倡导“通络”之说 。近代医家张锡纯对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有了新的发挥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棱莪术解》说:“三棱、莪术为化瘀血之要药” 。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