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耻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坐、耻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文章插图
导读: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认为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紊乱造成,即因骨内局部静脉段受阻或动静脉瘘,引起局部持续性静脉高压 , 血管床扩张,受累部骨组织被压迫吸收 , 形成大小不等囊腔 。……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15岁,因右侧臀部无明显诱因持续性隐痛1年,跳跃后疼痛加剧并轻度跛行而就诊 。临床检查:右臀部压痛,无红肿 , 右臀及右下肢感觉正常,右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在正常范围 。外院X线诊断意见:右坐骨巨细胞瘤并不完全性病理性骨折 。SPECT:右侧部分坐骨和耻骨代谢较活跃 。CT:右侧坐骨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破坏,骨性包壳内缘见多发弧状压迹 , 骨质破坏区内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混杂密度,未见骨化影,骨皮质受压变薄,部分中断,软组织内肿块影与闭孔内肌分界不清 , 未见骨膜反应(图1、图2),病变波及耻骨体及部分髂骨体 。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呈多房性强化,等密度区明显强化(图3),CT值由平扫时的37.2HU增至64.7HU 。低密度影无强化,CT值约15HU 。CT诊断:右侧坐骨骨巨细胞瘤Ⅱ~Ⅲ级 。病理:病灶边缘由囊状骨壳构成,病灶内可见海绵状血池,肉芽组织以及纤维结缔组织 。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
2 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认为是由于局部血流动力紊乱造成,即因骨内局部静脉段受阻或动静脉瘘,引起局部持续性静脉高压 , 血管床扩张,受累部骨组织被压迫吸收,形成大小不等囊腔,并有反应性骨膜增生,病理所见为众多充填了新鲜或陈旧血液的空腔构成,这些空腔之间的间隔大都由多核巨细胞及纺锤形细胞组成 。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指骨亦可发生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靠近关节时可出现运动障碍 , 部分病变可自愈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 , 与正常骨交界处多有薄层钙质样高密度硬化缘,病灶相邻皮质多膨胀明显 , 呈细线样,部分皮质中断,病灶沿膨胀的骨膜下向远侧延伸,病灶密度不均,CT值39~75HU不等,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 , 液体密度囊腔和(或)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液体密度囊腔分布无规律,其内可出现液—液平面,其中上方密度较低(CT值5~36HU) , 下方密度较高(CT值40~70HU),多数病灶内尚有粗细不均且不完整的骨密度分隔或骨嵴 , 可使病灶呈皂泡样外观 , 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CT值增加30~40HU,其内圆形、卵圆形液性密度囊腔无明显强化,二者密度差别更趋明显[1] 。
【坐、耻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需与骨巨细胞瘤和骨囊肿鉴别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位于骨骺闭合后的骨端 , 比动脉瘤样骨囊肿更接近骨性关节面,虽然两者均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膨胀更明显,病变内骨性分隔相对较少,无硬化边 。孤立性骨囊肿好发于骨干偏干骺部 , 膨胀不如动脉瘤样骨囊肿明显,且趋向于沿骨干纵轴发展,囊肿内缺乏皂泡状骨性分隔,易并发病理性骨折[2] 。最后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

坐、耻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