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技术

文章插图
导读:副溶血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蛋白胨水中均可生长 。在含盐3.5%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0.5%盐时可生长,12%以上及无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
(一)检验方法
1.样品采集
以无菌方法采取具代表性的样品,置灭菌的容器内 。一般采集患者粪便、呕吐物和中毒的可疑原因食品 。常见可疑的食品有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及其他有关的食品 。若上述食品均为煮熟品,也可检验它们的包装物、烹调用具等 。
副溶血弧菌不宜在低温环境中生存,故采集到的样品应尽快送往实验室,不宜冷冻保存运送,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
2.分离培养
副溶血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蛋白胨水中均可生长 。在含盐3.5%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0.5%盐时可生长,12%以上及无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发育温度为30-37~C,以37~C最佳 。生长的pH范围是7.0-9.5,最适pH为7.7~8.0,需氧性强,厌氧生长很缓慢 。多数菌株于肉汤、蛋白胨水等培养基中呈浑浊表面形成菌膜 。R型菌发生沉淀 。厌氧培养48h以上,才见生长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呈圆形隆起,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多数菌株继代后,呈不正圆 。粗糙型菌落,灰白半透明或不透明,在EMB琼脂上不生长 。某些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生长者,其菌落为圆形、平坦、半透明或浑浊略带红色 。从腹泻病例初次分离到的菌落多较典型一般不形成色素 。食品中分离到的菌株,多为R型 。胆酸盐稍有阻止该菌扩散的作用,血平板上可见溶血环 。在氯化钠蔗糖平板上菌落呈绿色 。S.S琼脂上菌落中等大,无色透明、扁平、有动性,不易被接种环挑起 。该菌对乙酸,90%以上菌株对0/129抑制弧2,4-二氨基-6,7-二异丙基喋啶)敏感 。该菌的溶血作用是因其具有耐热性溶血素 , 这种溶血素是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000的酸性蛋白质,对心脏有毒性,是一种即时型致死毒 。
(二)动物试验
经上述试验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株接种于3.5%NaCl蛋白胨水中,经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 , 观察2-3天 。小鼠症状为竖毛,不活泼 , 食欲不振 , 腹部贴饲养罐底,呼吸困难,步态蹒跚有时呈痉挛性跳动、四肢抽搐及尾部痉挛性振动,多于24-48h内死亡 , 将死亡小鼠作剖检与分离培养 。
(三)患者血清凝集试验
从患者分离的S型菌株,接种于3.5%食盐的琼脂斜面,37C培养24h , 以无菌生理盐水洗下稀释成每毫升含菌10亿个的菌液沸水煮1h,加入0.5%苯酚即成O抗原 。将其与患者血清作试管凝集试验:血清稀释为(1:10)~(1:640),于37~C过夜 , 观察 。凝集价在(1:80)一(1:160)为阳性,1:40为可疑 。通常发病10天后凝集价开始下降 。
(四) KP溶血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绝大部分都能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 TDH),并能在鲜血平板上产生一种特殊的溶血现象,叫做神奈川现象(kanawaga phenomenen,KP) 。该试验需经过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培养后,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鲜血平板上 , 置于37℃孵箱中过夜,如菌苔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 , 即为KP阳性,据此诊断样本中含有Vp 。该试验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最基本的方法 , 能把绝大部分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出来 , 但操作烦琐、所需时间长(约4天),而且存在部分TDH-株,易漏检,给人们健康带来危害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技术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