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瘤


面神经瘤

文章插图
导读:原发在面神经鞘膜上的肿瘤 , 称为神经鞘膜瘤或雪旺鞘膜瘤(Schwannoma),可发生在全程面神经在一段纤维上 , 但以膝状节周围出现较多 。……
原发在面神经鞘膜上的肿瘤,称为神经鞘膜瘤或雪旺鞘膜瘤(Schwannoma),可发生在全程面神经在一段纤维上,但以膝状节周围出现较多 。1930年Schmidt首次报告,迄今世界文献上不足300例,国内报道者仅20余例 。据Saito(1972年)检查600例颞骨标本中发现5例,发病率为0.8% 。临床上本病少见的原因为:①肿瘤生长慢,早期无症状 。②出现面瘫时易被误诊为贝尔面瘫和慢性中耳炎 。③手术中肉芽性肿瘤很少送病理检查 。患者多为成人,文献报告年龄最小者为4岁小儿 。
面神经瘤少见,世界文献报道约180例,占低位运动神经元面瘫5% 。肿瘤常累及乳突段(5 8.1%),迷路段(23.4%)鼓室段(10.3%) 。也有部分位于颅外,类似无症状腮腺瘤,位于颅中窝及桥小脑角者较少,恶性者很少 。双侧面神经瘤为中枢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面神经瘤由于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多为渐进性,其中50%表现为低位面神经元瘫 。
国外报道2例面神经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及形态学表现 。例1为68岁女性患者,左侧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按面瘫治疗失败后,行岩骨和颅后窝CT增强扫描,发现面神经管乳突段增宽,诊断面神经瘤 。行扩大上鼓室乳突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侵及面神经鼓室段全段及乳突段2/3,切除的肿瘤似两个珍珠的项链 。肿瘤切除后,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 。例2为70岁男性患者,左侧渐进性面瘫,步态不稳 , 透过鼓膜可见鼓室内红色块状物,CT显示:左耳内面神经瘤,病变累及神经小管至鼓室段、听骨链移位,而且右侧面神经小管内亦有一小肿瘤;MRI清楚显示这两个肿瘤,疑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即行左扩大上鼓室乳突切除术,共切除3个肿瘤,其一位于鼓索神经起始处;其二位于面神经第二膝部;其三从膝状神经节扩展到内听道 。肿瘤切除后,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和听骨链重建术 。术后1周至6个月,CT显示无残余肿瘤 。两例肿瘤病理学均为典型的Autoni A型神经鞘瘤 。
国外有人对颅内和颞骨内面神经瘤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年龄为4~81岁,平均年龄39 岁 。性别和病变侧无明显差异,无双侧同时发生者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 故几乎不能确定症状与神经受累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面瘫为最常见,238例中占173例(73%)多为渐进性(57%),也可为突发性(16%),其次为前庭耳蜗症状 , 听力下降者116例(49%),耳鸣32例(13%),眩晕24例(10%),外耳道肿块31例(13%),耳痛25例(11%) ,  15例(6%)有耳漏,9例(4%)经茎乳孔扩展到腮腺,6例无症状,仅在尸检时发现 。接受治疗之前的病程差异很大 , 从数天到40年 。239例面神经瘤的统计:肿瘤侵犯的部位以面神经鼓室段最常见(58%),次之是垂直段(48%) , 再次是迷路段和膝段(42%) , 最后依次是内听道段(30%),小脑桥脑角和中颅窝或后颅窝(19%),颞骨内和外周性(14% ),镫骨肌神经(4例) , 鼓索神经(3例) 。
由于面神经瘤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 , 发展慢,因此常易忽视或误诊,许多被误为贝尔氏麻痹,往往肿瘤较大或向颅外扩展时才被发现 。故凡有进行性面瘫 , 除非已确诊为其他原因所致 , 均应考虑此瘤的可能性,特别是伴有面部抽搐或痉挛者 。突发性面瘫经全程探查减压后无改善时,也应考虑本瘤 。对有前庭耳蜗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 。若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肿瘤常在膝状神经节以下;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 , 蜗后症状或单侧前庭功能减弱,必须疑为近端的肿瘤或耳囊受到破坏 。颞骨高分辨CT静脉造影是显示面神经瘤最准确的方法 , 多轨迹断层片也有用,可以描绘出面神经管的细微骨质变化 。
【面神经瘤】本病的治疗是经乳突、颅中窝、颅后窝手术 。若无听力也可经迷路径路,或数者的联合径路 。手术切除肿瘤及受累的神经段 , 肿瘤切除时要有一定长度的安全缘,面神经的远端和近端边界应送冰冻切片 , 在保留的神经尚未证实有无残留的肿瘤细胞前 , 切不可行神经移植 。切除的神经干用耳大神经、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以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 。周围神经可采用神经吻合修复 。一旦肿瘤作了足够的切除 , 复发是不常见的,但缺乏随访的报道,实际复发率尚难确定 。

面神经瘤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