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文章插图
导读: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 。虚实夹杂 。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
经多年临床总结和治疗,首次在中医方面对胆囊息肉(PLG)的病理、病机、分类、分型进行详细、科学的阐述,他认为胆囊息肉属中医辩证中的“胁痛、胆胀、癥瘕、痞块“等病症范畴 。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 。虚实夹杂 。治疗时,宜辩明标本 , 分清虚实 。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 。
① 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
辩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 。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 。胆郁不通,故见口苦 。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
② 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 , 腹满而拒按 , 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
辩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黄、小便黄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 。热伤津液,阴液亏耗 , 则见咽干 , 便秘等 。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
③ 血瘀内阻型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 , 脉细而涩 。
辩析:因气行则血行 , 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黄、面色晦暗 ,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黄 。
法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
④ 肝肾阴虚型
右胁不痛不明显、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 , 脉细数 。
辩析: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 , 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 。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责任编辑:王杨)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