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

文章插图

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
1、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
1.1、黄疸
俗称黄病,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
黄疸出现后短期内若总胆红素>171μmol/L,且同时具有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其他表现,如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LT升高等,表示肝功能异常 。
1.2、持续低热
病初可有低热,黄疸出现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若与黄疸同时伴有持续性低热,提示有肝细胞坏死或内毒素血症 。
1.3、全身症状
乏力、倦怠、无食欲,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
1.4、消化道症状明显
频繁恶心、呕吐、呃逆、明显腹胀、肠鸣音消失、肠麻痹 。
1.5、出血倾向
如皮肤淤斑、紫癜、鼻衄、牙龈出血,少数上消化道出血等,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 。
1.6、腹水
因白蛋白半衰期较长(2周左右),一般在病后2~3周才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病程超过2~8周者多有腹水 。
2、急性肝功能衰竭如何检查
2.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此项检查为正确反映损害严重程度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有助于早期诊断 。本试验要求严格,需由有经验者负责,力求准确 。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
2.2、胆硷脂酶测定
此酶由肝细胞合成,故严重肝损害时,血清胆硷脂酶明显降低 。
2.3、胆酶分离现象
胆红素逐渐升高而ALT却下降 。80%的ALT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损害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ALT逸入血液内,早期ALT可升高,随病情加重,到一定时期该酶已耗竭,加以其半衰期短,血清中ALT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
2.4、AST/ALT比例动态观察
病后10日内测定,对预测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ALT主在肝细胞浆内,AST大多存在于线粒体内,正常AST/ALT比值为0.6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AST从线粒体排出,其比值即>1 。
3、急性肝功能衰竭如何治疗
3.1、消除诱因
谨防诱因,主要措施有:严格限制蛋白质摄人量,在限制蛋白质的同时可增加葡萄糖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为防止食管下端静脉破裂出血,应严禁患者吃粗糙食物;慎用镇静剂和麻醉剂,即使用最低量,也要警惕药物蓄积的可能 。
3.2、降低血氨
多年来临床上常用谷氨酸、精氨酸等药物来降低血氨,但效果均不理想 。
3.3、增强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
目前多采用左旋多巴,因为它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转变为正常神经递质而发挥效应 。
3.4、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止血等
此外也可应用含有高支链氨基酸、低芳香族氨基酸再加精氨酸的混合氨基酸制剂,通过恢复血氨基酸平衡来治疗肝性脑病 。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
1、病毒性肝炎(甲、乙、丙等) 。
2、化学物中毒:对乙酰氨基酚、甲基多巴、硫异烟胺、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氟烷、阿司匹林、四氯化碳、水杨酸、黄磷等,可能引起肝衰竭 。
3、外科病症:肝衰竭可能在手术、创伤、休克等的病人中发生,常原先有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肝功能障碍;在MODS中也可有肝衰竭 。
4、其他:妊娠期(多在后3个月)、Wilson病等过程中也可发生肝衰竭 。
怎样预防急性肝功能衰竭
临床上能做到的是用药时注意对肝的不良作用 。例如:结核病用利福平、硫异烟胺或吡嗪酰胺等治疗时,应检查血转氨酶、胆红素等,如发现肝功能有改变,应及时更改药物 。外科施行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术前应重视病人的肝功能情况,尤其对原有肝硬化、肝炎、黄疽、低蛋白血症等病变者,要有充分的准备 。
【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麻醉应避免用肝毒性药物 。手术和术后过程中要尽可能防止缺氧、低血压或休克、感染等,以免损害肝细胞;术后要根据病情继续监测肝功能,保持呼吸循环良好、抗感染和维持营养代谢,对肝起良好作用 。

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