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盗汗的穴位


治盗汗的穴位

文章插图

治盗汗的穴位
1、治盗汗的穴位
盗汗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 。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 。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 。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
可取气海、关元、复溜、阴郄穴 。灸法选用艾炷无瘢痕灸,在上述穴位以药用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 。每日灸1次,至汗止为度 。如果晚上睡觉出现盗汗的症状,千万不要乱吃药,记得谨遵医嘱,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白天的健身运动能帮助你晚上睡的更好,还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
2、盗汗的原因有哪些
盗汗的原因是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也有可能是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 。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缺钙也可以引起盗汗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结核病患者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
3、盗汗的分类有哪些
轻型盗汗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 。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 。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
盗汗的食疗方
1、韭黄100g,猪腰1个,食油、盐、姜、味精等适量 。将韭黄洗净切成小段,猪腰洗净切成薄片 。将食油放入锅内,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时,先放入猪腰,炒透后放 入韭黄、姜丝,韭黄熟后,加盐、味精调味后取出即成 。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肾虚遗精、盗汗、老人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肾强腰的功效 。
2、枸杞15g,雏母鸡1只,料酒、胡椒面、生姜、葱、味精、食盐适量 。将雏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将葱切段、姜切片备用 。将雏母鸡肉放入锅内,用沸水氽透,捞出放入凉水内冲洗干净,沥尽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鸡腹内,然后放入盆内(腹部朝上) 。把葱、生姜放入盆内,加入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将盆盖好,再用湿棉纸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笼蒸2小时取出 。将盆口棉纸揭去,拣去姜片、葱段不用,再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此方适应于男女肾虚腰痛、神经衰弱 。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

盗汗的一般护理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 。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
【治盗汗的穴位】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

治盗汗的穴位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