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膨出枕部多见


脑膨出枕部多见

文章插图
导读:颅裂畸形颅裂通常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偏于一侧颅顶及颅底 。颅顶者可自枕、额、顶或颞部膨出 。但以枕部多见;颅底者可自鼻根部、鼻腔、鼻咽腔或眼眶部膨出,以鼻根部居多 。……
颅裂是胚胎时期发育异常,神经管闭合不良所致的颅骨先天性缺损 。主要表现为颅骨闭合不全,常为颅底或颅盖部正中线上的骨缝局部裂开 。往往有骨质缺损而形成一骨缺口 。它常伴有头皮、脑膜、脑和脊柱裂的畸形 。
【发生率】
颅裂畸形是较常见的先天性颅脑畸形,其发生率约为新生儿的l/2500~1/6500 。发生胎次以第一、二胎居多 。早产儿约占2% 。
【病因】
颅裂畸形的发生原因尚不够明确,一般认为与胚胎期神经管发育不良、中胚叶发育停滞有关 。这种发育不良可能与胚胎时期最初数周孕妇受外伤、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神经管闭合大约在胚胎6个体节时 。自神经管中部开始渐向头尾两端进行,神经管后孔约于30个体节时完全闭合 , 闭合越晚的部位如枕部.发生畸形的机会就越多 。由于颅骨的缺损,颅内容物部分向外膨出 。形成一明显的包块称为囊性颅裂 。如中胚叶分化较好,阻止了颅内容物的疝出 , 称为隐性颅裂 。后者比前者多见 。本病是否有遗传因素尚不明了,但同胞兄妹有同类畸形者已有报道 。
【病理】
(一)发生部位 颅裂通常好发于颅骨的中线部位,少数偏于一侧颅顶及颅底 。颅顶者可自枕、额、顶或颞部膨出 。但以枕部多见;颅底者可自鼻根部、鼻腔、鼻咽腔或眼眶部膨出,以鼻根部居多 。
(二)分类 按有无颅内容物膨出可分为隐性颅裂和囊性(显性)颅裂两种 。前者无颅内容物突出,外观无包块,多在作颅骨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后者则有颅内容物自骨缺损处膨出 。
神经管闭合异常时常有颅骨缺损合并有颅内容疝出,称为脑膨出 。如果疝出的只是脑脊液和脑膜,称脑膜膨出 。脑膨出的内容如包含脑、脑膜和脑脊液,则称脑膜脑膨出 。脑膨出可以是先天性的或获得性的(例如外伤后,手术后) 。额筛部脑膨出和枕部脑膨出较常见,发生在颅底部的脑膨出很少见 。
MRI能显示颅骨缺损及疝出的内容物,能很好地区分内容物的成分及继发的胶质增生,并能发现其他并存的脑内畸形 。通常T1W像可发现病变,T2W像可鉴别内容物的成分 。MRA和MRV(MR venography)对顶、后枕部脑膨出有鉴别诊断价值,Gd-DTPA增强扫描对经蝶骨的膨出或外科手术后颞角部脑膨的诊断出有帮助 。脑膨出常伴有脑室扩大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并指向颅骨缺损的方向 。经蝶骨的颅底脑膨出经常症状常不明显,有时因鼻咽腔或气道阻塞或脑脊液漏而就诊始发现肿物,MR(矢状位显示第三脑室、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拉长向脑疝方向,约80%的病人有胼胝体异常 。MRI还能发现无临床症状的小肿物结构 , 内含脑脊液 。
按照膨出内容物的不同分为:
(1)脑膜膨出:膨出的囊仅由软脑膜和蛛网膜组成 , 硬脑膜常缺如,囊内充满脑脊液,不含有脑组织,皮肤完整 , 但可变薄或硬化 。
(2)脑膜脑膨出:膨出囊内含有脑组织、软脑膜及蛛网膜、脑脊液 , 但脑室并未延伸进入缺损处 。
(3)脑膨出:膨出囊内为脑实质.无脑脊液 。
(4)囊性脑膜脑膨出:膨出囊内容物为脑和脑室膨出.并在硬膜和脑组织之间有液体存在的空间 。
(5)积水性脑膨出:系脑室系统的一部分与脑膨出的腔相交通 。
(6)囊性脑膨出:脑实质和脑室一部分突出,脑膜和脑实质之间无脑脊液贮留 。其中以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多见 。
(7)枕部脑膨出 颅骨缺损位于枕大孔和人字缝之间 。膨出部分往往较大 , 膨出的脑组织结构不良 , 膨出的小脑有胶质增生 。严重病例,中脑和脑室也膨出 。枕部脑膨出可合并神经管缺损,如ChiariⅡ型和Ⅲ型畸形 。还可合并其它畸形,例如Dandy-Walker畸形,小脑结构不良,脊髓纵裂,Klippel-Feil综合征 。
(8)顶部脑膨出 发生于人字缝至前囟之间的颅骨缺损 。常并发中线脑结构畸形,例如胼胝体缺如,Dandy-Walker氏畸形,脑叶型全前脑无裂畸形和ChiariⅡ型畸形 。
(9)额筛和蝶咽部脑膨出 位于鼻骨和筛骨之间 。不合并神经管缺损 。经蝶骨或蝶咽部脑膜脑膨出,常合并很多蝶鞍和鞍旁结构变形和内分泌异常 。也常合并有胼胝体发育不全 。
(10)鼻脑膨出 鼻脑膨出和鼻皮样囊肿和鼻胶质瘤均起源于未能退化的硬膜憩室 , 后者横贯鼻前间隙,连结发育中鼻表面的外胚层和发育中的脑,正常情况下应退化 。未退化时可造成下列畸形:皮肤窦,表皮样囊肿 , 鼻脑膨出和鼻胶质瘤(鼻胶质瘤是异位的胶质组织或者是隔离的结构不良的胶质组织) 。
(11)鼻筛脑膨出 典型的是通过宽的颅骨缺口,膨出内容有脑脊液和软组织肿物,膨出物和颅内结构相连 。鸡冠的形态对于鉴别先天性鼻部肿物是很重要的 。如果鸡冠存在但是开裂,则鼻部肿物是典型的皮样囊肿 。如果鸡冠缺如,或受压变?。?盲孔扩大,这种鼻部肿物是脑膨出 。
(12)闭锁性脑膨出 也称为meningocele manque , 被认为是一种顿挫型的脑膜脑膨出 。位于皮下,表面有皮肤覆盖,成分有脑膜,异位胶质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如异常血管 。合并Walker-Warburg综合征(脑眼肌肉综合征)的发生率很高 。闭锁性脑膨出主要应与皮样囊肿和颅骨骨膜窦鉴别 。颅骨骨膜窦充满静脉血,大小可有变化 。皮样囊肿在注射造影剂后,典型表现是不增强,而颅骨骨膜窦有显著增强 。
(13)枕部囊性颅裂:枕骨后上部为鳞状骨化中心.枕骨颅裂即为鳞状骨化中心于正中处没有闭合所致 。其突出部的大小、形状、部位和与小脑幕的关系以及被膜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枕部囊性颅裂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包块,有皮肤全层或部分覆盖,偶见上皮缺如而脑组织外露者或仅全部为薄的透明囊壁 。包块的大小不一,直径可在1cm至十几厘米,小者如酸枣,大者如孩头,甚至比小孩头还大 。包块的基底宽窄不一,基底窄者 , 囊颈部细长呈悬垂状,基底宽者无颈.呈不整形包块隆起 。囊块的开口可在小脑幕上或幕下,有的同时累及幕上下 。囊块具有一定的紧张度,患儿安静时囊壁一般较软,哭闹或不安等用力时,囊块张力增加或包块增大 。说明囊腔与颅腔相通 。个别病例尚可见有搏动,表明其与颅腔内有广泛的通连 。按压包块可使颅内压增高 。引起病人不适 。甚至引起惊厥 。枕部的囊性颅裂包块常因局部摩擦 , 发生皮肤糜烂和溃疡,有时为皮肤硬化,表面缺少毛发 。另外,伴有脑积水者,膨出的包块常常很大,有时比婴儿头还大 , 且常伴有脑发育不全、婴儿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皮层性视觉障碍及小脑症状体征等 。
【脑膨出枕部多见】(14)顶部囊性颅裂:顶部囊性颅裂临床上较少见 。膨出的部位常为矢状孔、前囟门及矢状窦旁顶骨等 。顶部囊性颅裂常有颅内畸形及脑组织膨出 。颅内畸形包括胼胝体缺如或发育不良、第三脑室上移或囊肿、脑穿通畸形等 。顶部囊性颅裂很少伴发脑积水 。如果没有脑组织膨出仅为脑膜膨出,病人很少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若为大量脑组织疝出.病儿可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 。
(15)额部囊性颅裂:额部颅裂,多为囊性颅裂.额部隐性颅裂很少见 。病儿可伴有面部颅颈部的发育畸形 。根据囊块膨出的部位 。额部囊性颅裂又分为鼻根部、鼻咽部、鼻眶部等 。其中以鼻根部较常见 。鼻根部者常引起颜面畸形以及出现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等,病人表现为鼻根部扁宽 , 有包块隆起,眼眶距增宽,眶腔变窄,有时眼睛呈三角形 。两眼被挤向外 , 严重者,可导致两眼闭合困难或闭合不全,压迫鼻腔及泪囊引起鼻道通气不畅和泪囊炎等 。巨大者不仅影响呼吸,还会影响进食 , 病人不能取仰卧位 。部分患儿可没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儿可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及肢体痉挛、嗅觉障碍等 。鼻咽部者为前颅窝底缺损.脑膜脑组织突出至鼻咽部 。又称鼻筛部颅裂 。病人外观正常,囊块突入鼻腔内,引起呼吸道梗阻,易误诊为鼻息肉 , 穿刺吸出液体证实为脑脊液即可确诊 。鼻眶部者很罕见 , 包块突入眼眶内 , 可有一侧眼球突出或眼球向侧方移位,眶腔增大,另外尚可影响同侧Ⅱ、Ⅲ、Ⅳ、Ⅵ及Ⅴ颅神经 。
(16)颞部囊性颅裂:十分罕见 。常表现为颞部局限性隆起,一般不引起神经系统体征 。
囊性颅裂会在生后几个月内逐渐增大 。有的发生皮肤溃疡,发生脑脊液漏.继发感染导致化脓性脑膜炎,而危及患儿生命 。林时松(1991)报道 , 56例囊性颅裂 , 囊肿皮肤溃破伴脑脊液漏者9例 , 其中5例合并颅内感染 。由于患儿就诊时年龄很小,故智力低下,病变脑部的相应体征很难确定 。

脑膨出枕部多见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