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文章插图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1、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
这个是一个和佛教有关的故事,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在他饿得骨瘦如柴,没有力气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牧女,并送他乳糜食用,他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最后在十二月八日成道 。而按当时的夏历计算也就是腊月八日,也称作腊八 。
“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2、腊八节是什么时候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或佛成道日 。腊八节在古代属于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 。
3、腊八节的习俗
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 。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 。部分地区很隆重 。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 。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 。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
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
自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
腊八节吃什么好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
腊八节吃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
腊八节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
腊八节的温馨祝福语
腊八节送你八宝短信,包含了我八份心愿:营养补好点;衣服多穿点;睡的香一点;起的晚一点;熬夜少一点;锻炼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哀愁少一点 。
吉祥腊八红红粥,送给亲人来尝鲜 。如意时节开心笑,幸福年代乐悠悠 。美满粥汁香喷喷,情深意浓在碗中 。惟愿朋友事业旺,正气凛然战严寒 。腊八节日多快乐,身体健康平安伴 。
腊八节到人人欢,鞭炮阵阵笑开颜 。锅中五谷味道香,熬成八宝更香甜 。送君一碗请品尝,浓情厚意暖心田 。愿你平安体康健,快快乐乐每一天!
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

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