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什么时候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

文章插图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
1、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呢
2017年重阳节是10月28日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吕不韦所编书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农民在九月份丰收之时有着祭天祭祖的活动,这被誉为前身,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九月九日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的可以让人长寿的说法,之后还要九月九日大家一起去野外喝酒的说法,这些活动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
重阳节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重阳节的前身,在汉代时已经有了基础,而重阳节有记载则是在三国时期才正式出现,唐代时才正式被定为一个节日,从唐开始,无论贵贱,无论皇室还是平民,都一起享受重阳节 。
2、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源自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
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 。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 。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
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3.1、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
3.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
3.3、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
2、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
3、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 。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 。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
4、菊花酒
重阳要饮“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
5、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 。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
重阳节有什么传说
1、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
2、辟邪说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

重阳节在什么时候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