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文章插图
导读:患儿男,28d 。因全身散在红斑、丘疹、脓疱25d,于2005年11月16日入我院诊治 。患儿于出生后3d无明显诱因脐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伴瘙痒,面积逐渐扩大,累及头面部及四肢 。……
1病历摘要
患儿男 , 28 d 。因全身散在红斑、丘疹、脓疱25 d,于2005年11月16日入我院诊治 。患儿于出生后3 d无明显诱因脐周出现红斑、丘疹、脓疱伴瘙痒,面积逐渐扩大,累及头面部及四肢 。曾在外院给予抗生素及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7+周,顺产,产程及Apgar评分不详 。父母体健 , 非近亲结婚 。母亲无阴道念珠菌病病史 。体格检查:T36.8℃,R 35次/min,P 130次/min,体重3.5 kg 。神志清楚,哭声响亮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 。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音 。心律齐,无杂音 。肝肋下2 cm,质软 。四肢肌张力正常 。皮肤科检查:全身散在红色斑块,有浸润,表面覆盖黄褐色粘着性厚痂,边界较清,以躯干为甚,散在丘疹和小脓疱,部分皮损表面有糜烂和少量分泌物 。指、趾甲变形,浑浊,甲沟肿胀,可见脓疱及分泌物(图1、2) 。舌面、颊黏膜及软腭见白色膜状附着物 , 边缘清楚 , 去除白膜暴露湿润的糜烂面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血清白蛋白25 g/L , 血清总蛋白54 g/L,肾功能正常;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阴性;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IgG和IgM抗体均阴性;皮肤及黏膜创面分泌物、甲周疱液革兰染色均可见大量的孢子和菌丝;甲周分泌物真菌培养有白念珠菌生长;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血液细菌和真菌培养均阴性;胸部X线片检查示支气管肺炎;肝、脾B超检查正常 。诊断: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入院后曾联合应用头孢哌酮、氨氯青霉素钠抗感染,局部外用洁菌灵(主要成分:苯扎溴铵)、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和湿润烧伤膏等,皮损无明显好转 。诊断为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后遂停用抗生素,给予氟康唑4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外用特比萘芬软膏 。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白蛋白,患儿病情较前好转 , 斑块变薄,黏膜损害痊愈,部分皮损消退 , 无新发皮损 。后因经济原因于2005年11月30日出院,现仍在随访中 。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2讨论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CMCC)表现为皮肤、黏膜、甲和头部的顽固性念珠菌感染,多见于婴儿和儿童,最早感染的部位是口腔黏膜 , 然后累及手、足、躯干和头部 。该病多数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也有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 。Walter将本病分为4型[1]:①并发致命性免疫缺陷型,多因严重感染于2岁内死亡 。②并发非致命性免疫缺陷型,常较早发病 。③晚发型,常发生于肿瘤患者 。④艾滋病相关型 。国内外文献经常有CMCC的家系报道,说明遗传易感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Linic等[2]报告CMCC患者白介素(IL)-12、干扰素(IFN)-γ下降,IL-6、IL-10升高,说明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疾病迁延不愈 。该例患儿头面部、躯干部、指趾甲和口腔黏膜均有损害,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均阴性 , 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创面分泌物、甲周疱液革兰染色可见大量孢子,甲周分泌物真菌培养见白念珠菌生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明确 。因患儿病程只有25 d,尚不能诊断为CMCC 。患儿发病较早,一般情况尚可,因经济原因未完成内分泌和免疫学方面的检查,推测其发病原因可能存在非致命性免疫缺陷 。该例患儿的发病还可能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以及营养状况较差有关 。陈征等[3]报告1例7岁的CMCC患儿 , 采用免疫疗法和伊曲康唑口服,获得显著疗效 。因该例患儿为新生儿,不宜使用免疫疗法和口服伊曲康唑,笔者采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效果较好 。白念珠菌可侵犯人体的各个脏器,最常侵犯肺部和肠道 。
本例患儿表现为广泛的皮肤损害,有鹅口疮,同时伴有肺部症状,如双肺呼吸音粗,有少量音 , 胸部X线片示支气管肺炎,这提示患儿虽然缺乏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依据,但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可累及气管、支气管 , 导致支气管肺炎 。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