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脒的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杀虫脒的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文章插图
导读:进入机体的杀虫脒较易降解,排泄较快 。排泄途径以肾脏为主,其次随粪、胆汁、乳汁排出 。用H3、C14标记的杀虫脒给犬口服后,尿中排泄85%,胆汁排泄5%,粪中排出0.6% 。……
急性毒性:LD50250mg/kg(大鼠经口);290mg/kg(小鼠经口);625mg/kg(兔经口);640mg/kg(大鼠经皮);LC501700mg/L , 3小时大鼠吸入 。
水生生物毒性:LC5010~40mg/L , 48小时,鲤鱼;LC5042mg/L(乳剂) , 48小时,泥鳅;LC50 10~40mg/L , 3小时,水蚤,拟蚤 。
其它毒性:杀虫脒对蜜蜂无毒 。
【杀虫脒的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慢性毒性:杀虫脒慢性中毒的动物可出现体重下降、血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白细胞数增加等 。病理检查可见肝脏有结节和细胞增殖灶,肝、肾、心脏、肾上腺、睾丸等脏器系数增加等 。国内有人曾对从事杀虫脒生产工人进行过连续3年的动态观察,除发现工人常有咽喉不适、咽部充血、多痰、胸部不适等刺激症状外,尚有头晕、乏力、多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候状群,以及眼心反射异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这些症状有与工人作业工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停止接触后,部分工人的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
致癌:WHO1972年报道,在慢性毒性实验中,已发现杀虫脒能诱发大鼠和狗的肝细胞结节性增生和胆小管增生 。瑞士Sachassc博士用小鼠实验,获得了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对氯邻甲苯胺致癌阳性结果 。小鼠皮敷杀虫脒后皮肤发生了鳞状细胞癌、乳头状瘤、表皮增生等一系列病变,其发生率与杀虫脒剂量成正相关,而且还能使内脏生癌 。1987年JMPR报告中提出 , 在接触杀虫脒的工人的尿中检出了对氯邻甲苯胺 , 这些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是未接触工人的72倍 。国内生态流行病学提示,长期大量使用杀虫脒地区显示肿瘤及女性膀胱癌有所增加 。
致突变:在杀虫脒致突变研究中,国内一些单位所做的DNA抑制试验及DNA修复试验均获得阳性结果 。这些实验表明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对氯邻甲苯胺对DNA有损伤和诱变作用 。
代谢和降解:进入机体的杀虫脒较易降解,排泄较快 。排泄途径以肾脏为主,其次随粪、胆汁、乳汁排出 。用H3、C14标记的杀虫脒给犬口服后,尿中排泄85%,胆汁排泄5%,粪中排出0.6% 。
杀虫脒在土壤中分解迅速,在大田条件下,50%杀虫脒消失的时间为20至40天 。
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首先水解成4-氯-N-甲酰-邻-甲苯胺 。
残留与蓄积:杀虫脒在体内迅速代谢,并以中等速度从体内排出,无明显积蓄作用 。
一项研究表明,除桃之外,收获前所有水果中残留总量不超过1mg/kg 。在桃中,收获前发现有1.6mg/kg的杀虫脒和0.2mg/kg的4-氯-2-甲基甲酰替苯胺 。后者比前者的残留时间要更持久些 。
迁移转化:杀虫脒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有药物喷洒、生产废水排放以及交通运输、储存等事故性排放 。在环境中,杀虫脒主要归宿于水体和土壤 。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热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和氯化物等有毒气体 。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氧化氮 。

杀虫脒的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