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文章插图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1、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1.1、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最终导致细胞的胞吐作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
1.2、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
1.3、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主要可逆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 。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2、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磺脲类:主要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适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经饮食控制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 。
双胍类:可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加速无氧糖酵解和抑制糖异生,适应症状轻、肥胖型糖尿病病人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延迟各种多糖在肠道的吸收,可降低餐后高血糖 。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伴需手术的围手术期病人、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者 。
3、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3.1、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
3.2、依患者体形选择药物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 105 ,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 10 %,则认为体形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的副作用,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正好化害为利 。
3.3、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
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什么
1、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可渐见无效,则须及时换用另一制剂 。
2、注意药物配伍,以合理使用剂量或慎用、禁用某些药物 。如磺脲类与双脲类同时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 。
3、口服降糖药,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较高时,不能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免因无效而贻误病情 。
4、应定时、定量遵医嘱服用,且须作服药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药名、剂量及增减情况、服法、服药后反应、血糖及尿糖检查结果、饮食情况 。
5、各种制剂,均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每晨服1次,然后按病情及疗效逐渐酌增剂量较为稳妥 。
6、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
7、注意患者肝、肾功能 。口服降糖药(糖肾平除外)在肝脏内代谢,由肾脏排泄,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中不宜使用 。
8、中草药制剂疗效不肯定,宜作为辅助治疗,或用于轻型、稳定型患者的治疗 。
9、口服降糖药以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若始终很高,疗效不明显,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
哪些人不宜服用糖尿病药物
一型糖尿病患者 。不宜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等可与胰岛素联合运用 。因为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遭到免疫攻击而破坏,几乎不能分泌胰岛素,而所有口吸取降糖药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胰岛B细胞尚有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所以一型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有效下降,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
妊娠期与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 ,也容易使血糖控制不良,而且可通过乳汁的排泄影响婴儿发育 。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停用口服降糖药 。
肝肾功能不全者 。应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 。降糖药全部须经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仅糖适平(格列喹酮)经肾脏排泄比例很小,在5%以下,肝肾功能不全者服用口服降糖药后可能发生药物积蓄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 。还可进一步损伤肝肾功能,应该慎用 。但如果转氨酶和肌肝、尿素氮无明显升高,除降糖灵外也可以在严密监测肝肾功能的情况下使用,糖适平也可用于肾功不良者 。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