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介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位于蛛网膜下腔内的脑动脉瘤破裂所致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严重头痛,病人常伴有昏迷或严重的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平均发病率约万分之一 , 日本和芬兰的发病率还要高,为前者的 2 倍 。动脉瘤多见于停经后的女性 , 男女比例为 2∶1 。50~60 岁为高发年龄 。脑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嗜酒、吸烟、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家族及个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可卡因吸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Ehlers- Danlos 综合征 4 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Marfan 综合征 。
动脉瘤破裂出血大约占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80% 。其余 1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见于愈后很好的、再出血很少见的静脉性中脑周围出血,另外的 10%是由于动静脉畸形、动脉夹层、硬膜动静脉漏、感染性动脉瘤和垂体卒中等所致 。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大约占 30%、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占 25%、大脑中动脉分叉占 20%、颈内动脉分叉 7.5%、基底动脉分叉 7%、胼周动脉大脑前动脉分叉 4%、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分叉 3% 。
由于颅压急剧升高和暂时的脑灌注中断,大约 12% 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 。其 30 d 病死率为 40% 。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
1 确定出血
CT 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成像手段 。24 h 内其敏感度可达 90%~98% 。3 d 和 1 周后敏感度分别下降到 95%和 50% 。造成 CT 漏诊的原因包括:①随时间推移 CT诊断敏感性下降 。②出血量少或红细胞比容小于 30% 。③医生读片经验 。④技术因素 (有无运动伪影,脑下部有无薄层 ) 。利用 CT 可量化出血量,国际上通常采用 Fisger 分级,即 1 级: CT上未见出血;2 级:弥漫或垂直蛛网膜下腔(纵裂池,岛池,环池)出血厚度<1 mm;3 级:局部凝血块或垂直蛛网膜下腔出血厚度>1 mm;4 级:脑内或脑室内凝血块伴弥漫或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
在急性期时,MRI 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度与 CT相同,但由于其成像时间较长,很难在急诊情况下应用 。对于躁动的病人需要进行常规麻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由于 FLAIR 抑制脑脊液信号 , 便于检出血液 。在亚急性期由于去氧血红蛋白形成 , 其顺磁性特征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高度依赖磁场均一性的 T2*梯度回波序列很容易检出血液,故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常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 T2*梯度回波序列显示的出血量大于实际量 。
2 确定动脉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确定动脉瘤有 3 种方法,动脉导管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动脉导管血管造影可以检查细小的颅内血管的走形和形态,仍然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 。动脉导管血管造影另一优势是术者在检查动脉瘤的同时可以行动脉瘤栓塞 。缺点是费用较高,有创性 , 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 , 发生率为 1.0%~2.5%,0.1%~0.5%为永久性损伤 。还可出现非神经系统的损伤如股动脉损伤(0.05%~0.55%)、腹股沟血肿(6.9%~10.7%),以及造影剂和其他过敏反应造成的肾脏不良反应(1%~2%) 。在二维 DSA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维旋转 DSA 克服二维 DSA 影像中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的问题,病变血管支可充分显示,提高了检出率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