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


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

文章插图

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
1、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
川草乌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2g;或入丸、散 。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h,以减低其毒性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川草乌生用毒性极大,多为外用,比如敷、洗、泡等,而炮制后乌头碱会被水解,毒性会降低 。川草乌一般是用炮制品,并要先煎,用量也不宜过多,现行中国药典法定用量为3~6克,川草乌煎煮的时间越长,毒性就越小,若煮至舌头不感觉麻时,则近乎于无毒 。
相对于口服,川草乌的外用较安全,皮肤无破口时直接捣碎调敷,制成膏药或药酒饮用及外用,可治疗腰膝冷痛、肩周炎、骨质增生、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及瘀血肿痛 。
2、川草乌是什么
川草乌又名乌头、川乌、乌喙、奚毒等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 。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主要栽培于四川 。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
3、川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
3.1、《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
3.2、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
3.3、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
3.4、《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
3.5、《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

川草乌的药用选方
1、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150克,甘草150克(炙)、川草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金匮要略》)
【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2、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川草乌头100克(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蝎25克(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绿豆大 。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七丸 。(《圣惠方》)
3、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五灵脂、川草乌(炮去皮、脐)、苍术(薄切酒浸干)各100克,自然铜(烧熟)50克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服之病除 。(《普济方》乌术丸)

川草乌的副作用
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 。生品内服宜慎 。孕妇忌服 。
川草乌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
据报告,人口服乌头碱0.2mg、川草乌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 。乌头碱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 。川草乌头毒性极强,在炮制或加热煎煮后,总碱含量减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制、煎煮时间的不同,其毒性差别很大 。

川草乌是外用还是内服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