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

【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

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

文章插图
……
【发病机制】尚未发现肾脏有病理变化 。抗利尿素分泌正常,渗透压感受器与血容量感受器的功能正常,主要缺陷为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ADH)不发生反应 。
在正常情况下,精氨酸加压素(简称AVP)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环化酶,催化ATP转变为cAMP,从而增加了膜的通透性,使管腔内的水分回吸收增加 。本症cAMP的生成减少 , 可能由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AVP特异受体有缺陷,不能与AVP结合,或由于细胞膜中的腺苷环化酶缺陷,因而影响了对AVP的反应 。肾脏前列腺素对AVP有一定抑制作用,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可使一些本症患者的尿浓缩功能有所好转 。
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对钠与氯的回吸收不受影响,虽血浆渗透压升高,但水分不能相应地回吸收 , 因而尿呈低渗性,其渗透浓度仅能维持在80~150mmol/L,(80~150mOsm/L,正常值100~1400mmol/L) 。若尿的渗透浓度为100mmol/L,则每排出1mmol/L的溶质,相应地须排出10ml的水 。若尿渗透浓度为1000mmol/L,则每排出1mmol溶质仅需排出1ml的水 。若病人的电解质入量过多,必须相应地排出大量的水 。如果水入量不足,则钠、氯离子的排出发生障碍 , 血钠、氯和尿素升高,血容量减少,出现高渗性脱水 。当脱水出现后,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 。某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脱水后,肾浓缩功能可稍有好转,尿的渗透浓度可稍高于血浆的渗透浓度 。

肾性尿崩症及发病机制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