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直肠脱垂


2 直肠脱垂

文章插图
【2 直肠脱垂】⑵Ivalon海绵植入术:此术由Well首创,故又称Well手术,也称直肠后方悬吊固定术 。目前英国多采用此法治疗成人性完全直肠脱垂 。方法:经腹游离直肠至肛门直肠环的后壁,有时切断直肠侧韧带上半,用不吸收缝线将半圆形Ivalon海绵薄片缝合在骶骨凹内 , 将直肠向上拉 , 并放于Ivalon薄片前面 , 或仅与游离的直肠缝合包绕,不与骶骨缝合,避免骶前出血 。将Ivalon海绵与直肠侧壁缝合,直肠前壁保持开放约2~3cm宽间隙 , 避免肠腔狭窄 。最后以盆腔腹膜遮盖海绵片和直肠 。本法优点在于直肠与骶骨的固定,直肠变硬,防止肠套叠形成,死亡率及复发率均较低 。若有感染,海绵片成为异物,将形成瘘管 。本术式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由植入海绵薄片引起的盆腔化脓 。预防要求:①术前要作充分的结肠准备;②植入薄片时,其内放置抗生素粉剂;③术中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④止血彻底;⑤术中如不慎将结膜弄破 , 则不宜植入 。倘若发生盆腔感染 , 需取出悬吊薄片 。有报告取出后并无直肠脱垂的复发 。Marti(1990)收集文献报告688例Well手术,感染率2.3% , 手术死亡率1.2%,复发率3.3% 。⑶将直肠悬吊在骶骨上;早期Orr用大腿阔筋膜两条将直肠固定在骶骨般为脱垂两倍(一般折叠以不超过5层为宜) 。肠壁折叠的凹陷必须是向下,缝针不得上,每条宽约2cm,长约10cm 。直肠适当游离后 , 将阔筋膜带的一端缝于抬高后的直肠前外侧壁,另一端缝合固定骶骨岬上,达到悬吊目的 。近年来主张用尼龙或丝绸带或由腹直肌前鞘取下两条筋膜代替阔筋膜 , 效果良好 。国内曾有两篇Orr手术报告,共31例,复发率为19.3% 。上海长海医院曾用纺绸悬吊固定直肠治疗20余例成年人完全直肠脱垂 , 脱垂长度为8~26cm,其方法是将两条纺绸带(1cm×12cm),一端缝于直肠前壁两侧,另一端缝于骶骨隆凸下脊膜及筋膜,直肠后壁不分离,第1例肠管脱垂有26cm作悬吊固定后加作暂时性乙状结肠造口 , 肠管不切开,1周后放回腹腔,术后效果良好 。20余例均经10年以上随访,都无复发 。
⑷直肠前壁折叠术:1953年沈克非根据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发病机理,提出直肠前壁折叠术 。方法:经腹游离提高直肠 。将乙状结肠下段向上提起,在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下端前壁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做数层横形折叠缝合,每层用丝线间断缝合5~6针 。每折叠一层可缩短直肠前壁2~3cm,每两层折叠相隔2cm,肠壁折叠长度一透过肠腔,只能穿过浆肌层 。由于折叠直肠前壁,使直肠缩短、变硬,并与骶部固定(有时将直肠侧壁缝合固定于骶前筋膜) , 既解决了直肠本身病变,也加固了乙、直肠交界处的固定点,符合治疗肠套叠的观点 。上海长海医院曾报告41例,仅4例复发(9.8%),出现并发症12例,计排尿时下腹痛7例 , 残余尿2例 , 腹腔脓肿、伤口感染和腹内侧神经炎各1例 。
⑸Nigro手术:Nigro认为 , 由于耻骨直肠肌失去收缩作用 , 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则盆底缺损处加大,“肛直角”消失,直肠呈垂直位,以致直肠脱出,因此他主张重建直肠吊带 。Nigro用Teflon带与下端直肠之后方及侧位固定 , 并将直肠拉向前方,最后将Teflon带缝合于耻骨上,建立“肛直角” 。手术后直肠指诊可触及此吊带,但此吊带无收缩作用 。此手术胜于骶骨固定之优点是:盆腔固定较好,由于间接支持了膀胱,尚可改善膀胱功能 。Nigro报道了60多例,经10年以上随访,无1例复发 。此手术难度较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及感染,需较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
2.脱垂肠管切除术
⑴Altemeir手术:经会阴部切除直肠乙状结肠 。Altemeir主张经会阴部一期切除脱垂肠管 。此手术特别适用于老年人不宜经腹手术者,脱垂时间长,不能复位或肠管发生坏死者 。
优点是:①从会阴部进入,可看清解剖变异,便于修补 。②麻醉不需过深,老年人易忍受深入 。③同时修补滑动性疝,并切除冗长的肠管 。④不需移植人造织品 , 减少感染机会 。⑤死亡率及复发率低 。但本法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如会阴部及盆腔脓肿,直肠狭窄等 。Altemeir(1977)曾报告159例,有8例复发(5.03%) 。死亡1例 。早期并发症47例 , 如会阴部脓肿(6例),膀胱炎(14例) , 肾盂肾炎(7例),肺不张(7例),心脏代偿不全(6例),肝炎(4例),腹水(3例) 。晚期并发症6例:盆腔脓肿(4例) , 直肠狭窄(2例) 。
⑵Goldberg 手术,经腹切除乙状结肠+固定术:由于经会阴部将脱垂肠管切除有一定的并发症 , Goldberg 主张经腹部游离直肠后,提高直肠,将直肠侧壁与骶骨骨膜固定,同时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 , 效果良好 。1980年他总结20年(1952~1977)来103例,仅1例死亡 。随访中9例有粘膜脱垂,复发病例用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治疗或胶圈套扎治疗 , 效果佳 。并发症12例(12%):计结肠梗阻及小肠梗阻各3例,吻合口瘘、伤口裂开、严重骶前出血、粪瘘、急性胰腺炎及食管裂孔疝急性箝闭各1例 。
3.肛门圈缩小术:将宽1.5cm筋膜式尼龙网带或硅橡胶网带置于肛管周围,使肛门缩小制止直肠脱垂 。仅适用于老年和身体衰弱者 。方法:在肛门前后各切一小口,用弯血管钳在皮下缘经肛门潜行分离,使二切口相通 。由切口将尼龙网带绕肛管上部周围,结成环状使肛门容一食指通过 。术后易发生感染和粪便嵌塞,复发率较高 。
(三)治疗选择
直肠脱垂有很多治疗方法,应按年龄、脱垂种类和全身情况选择不同治疗 。每一种手术均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 , 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需手术的病人 , 有时对同一患者需用几种手术方法 。如Goligher对152例完全性直肠脱垂使用了10种(153次)手术方法;上海长海医院78例直肠脱垂在1981年以前也用了11种治疗方法 。不论采用何种手术,术后都应尽可能去除引起直肠脱垂的各种因素 , 使手术固定的直肠及乙状结肠与周围组织产生牢固的粘连 。
儿童和老年不完全和完全肛管直肠脱垂都应先用非手术疗法,如不见效,可采用直肠内粘膜下注射疗法,很少需要腹内手术 。成人不完全脱垂可用注射疗法、粘膜纵切横缝术 。成年人完全脱垂以腹内直肠固定或悬吊术安全 , 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低,效果良好 。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分切除术效果也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不能复回的脱垂或有肠坏死的可经会阴行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
【概述】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份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外的一种慢性疾病 。以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下腹坠痛,便之不净;重者可发生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脱垂程度可分为三度 。
中医学称此为脱肛,认为多因气血不足、气虚下陷、温热下注大肠等所致 。
针灸治疗本病 , 在唐《千金翼方》、宋《针灸资生经》乃至明《类经图翼》、《医学纲目》等均有记载,且以灸治为主 。现代报道,始见于1957年[1] 。至六十年代,出现多病例的临床资料 , 并应用电针治疗 。七十年代,有关文献不多,有以穴位敷贴加针刺取效的 。近十年余年来,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章有所增加,内容则以治小儿脱肛为主,这也较符合临床实际 。
【治疗】
针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长强、承山、大肠俞、气海俞 。2、百会、次髎 。
(二)治法
第一组穴用于针刺,第二组穴用于艾灸 。每次取2~3穴,穴位可轮用 。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艾条作回旋灸,每穴20分钟 ,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 疗程间隔3~5天 。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62例,结果痊愈27例,显效30例,有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100%[1] 。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长强、会阳 。
配穴:承山、百会 。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每次加1个 。长强穴,从尾骨尖凹陷处进针,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1.5寸,会阳穴针尖向内刺1.5寸,快速进针后,紧按慢提9次;配穴用弱刺激,缓慢捻转4~5次 。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8例,均为小儿患者,结果治愈81例,显效2例 , 有效1例 , 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5.5%[2,3] 。
艾灸
(一)取穴
主穴:百会、长强 。
配穴:大肠俞、上巨虚、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
(二)治法
分二法 。一为艾条灸,一为隔姜灸 。如为艾条灸 , 主穴每次必?。?配穴2~3个,轮流取用 。将艾卷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约3~5厘米,以患者感温热而不灼烫为度 。百会穴施灸时,可用左手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食、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 。一般每穴灸5~7分钟 , 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百会穴,宜在温和灸之后,再行雀啄灸5~10分钟 。小儿施灸时,应注意随时调节时间和温度 , 以防止烫伤 。上法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歇3天 。
隔姜灸主要用于小儿脱肛,仅取百会一穴 。令家长抱患儿正坐,医者站在后面,先以拇指揉按穴区,至有热感后,以2.5厘米厚之鲜老姜一片 , 贴于该穴之上 。以纯艾制成绿豆大之艾炷 , 作隔姜施灸,如患儿觉烫,可将姜片略略提离穴位 。每次灸2~4壮,每日1次 , 连灸3~5天 。
(三)疗效评价
艾条灸治18例,结果治愈16例,有效2例 , 总有效率达100%[4,5];隔姜灸治疗小儿脱肛45例,亦皆收到满意效果[6,7] 。
艾灸加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百会、长强、承山 。
(二)治法
患者端坐,充分暴露百会穴,以艾灸盒施灸15~20分钟 , 至患者自觉局部发热向下感传为度;然后令患者取俯卧位,以艾卷行雀啄条长强穴,15分钟 , 至肛门有向上收缩感为度 。每日1次 , 7日为一疗程 。承山双侧局部消毒、局麻,以三棱弯针将30号羊肠线植入 , 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0日1次 。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0例,结果痊愈105例,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8] 。
艾灸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百会、足三里 。
配穴:取耳穴,分2组:1、心、肝;2、脾、肾(均为双侧) 。
(二)治法
百会配用第一组配穴,足三里配用第二组配穴,每次取一组 ,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百会、足三里用艾灸 , 医者手持已点燃的艾条,用雀啄法施灸,以患者自觉温热为度,每次灸20分钟 。耳穴用针刺法 , 用0.5寸不锈钢毫针,针尖达皮下至耳软骨之间为宜,每5分钟以捻转法行针1次,留针20分钟 。艾灸与针刺均为每天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第二疗程 。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例 , 痊愈32例,占76.2%;好转9例,占21.4%;无效1例,占2.4% 。总有效率为97.6% 。

2 直肠脱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