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怎么教育


孩子做错事怎么教育

文章插图

孩子做错事怎么教育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 。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 。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 。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 。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 。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 。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
正确批评孩子的技巧
1、坚持动口不动手 。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 。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当属惩罚的范畴而越出了批评的界限 。
2、不必逢事都批评 。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果果妈也有这种味道 。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 。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
3、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 。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 。如果果果妈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错啊,会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评他:“不过,没跟我说一声可不对 。以后记住,出去要告诉妈妈一声”,效果会更好 。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
4、尽量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一次性纠正 。孩子所犯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混合性等特点 。家长批评,提倡抓苗头、抓初犯,尽量一次到位,这样改正比较容易 。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难度会增大 。
5、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 。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 。不少家长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 。“知耻而后勇”的哲理,对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适用 。家长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 。家长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 。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误区
1、对孩子要求太多
对孩子要求太多,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专家认为,家长自己做不到一百分,同样的,孩子也很难做到一百分 。要求孩子样样得满分,这是对孩子的苛求 。
专家表示,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珠心算第一,绘画第一,钢琴第一,这是很不现实的事 。对孩子要求太多,孩子感到难以达到,自信心就容易受到打击 。家长应尽量找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凡事只要求孩子尽力,不一定要做到最好 。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2、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2.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
2.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
2.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
2.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
3、不以身作则
【孩子做错事怎么教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教育界的共识 。然而,很多家长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杜宇表示,孩子是父母的精神产品,13岁前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因此,父母与其要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传递正面能量 。
4、总想控制孩子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导致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摆出家长的威严态度,企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控制的结果往往引来对抗 。杜宇表示,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却并不考虑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家长就会生气、发怒,这样的行为示范,也将让孩子习得,成为他性格的阻碍 。

孩子做错事怎么教育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