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

文章插图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那么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 。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 。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 。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 。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 。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 。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
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不过,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吃的含义早已不仅仅是“糊口”,当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 。现在之所以将“吃”上升为“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丰富内涵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