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来历和习俗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

文章插图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
1、立夏的来历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
2、立夏的习俗
2.1、迎夏仪式
立夏的产生如果科学的解释就是太阳到达了黄赤交角的45度,一旦看到了这个节气就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会相应的举行一些让人铭记的活动,因此立夏时也有迎夏仪式,虽然发展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古时候的天子祭祀炎帝和祝融,但是人们庆祝的心愿还是没有改变 。
2.2、称人活动
这个有趣的活动据说是起源于三国时代,阿斗被孙夫人抚养,她会在赵子龙面前给阿斗称体重,每一次的周期就是根据立夏来估定,然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情况,发展到现在,立夏称人有的是悬挂在大树上,而且很多情况下是给老人和小孩称 。这是一种民间风俗,成为了人们游戏的一种 。
2.3、斗蛋游戏
相比于其他的节气和节日,立夏的活动相对比较实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就是首先大人用丝线编成蛋的形状,然后放进事先煮熟的鸡蛋或者鸭蛋,然后就是被挂在小孩子脖子上了,因为是斗蛋,所以会在蛋上绘画图案,人们互相来比较画的内容 。
3、立夏的气候特点
立夏之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尤其是一些麦稻作物,容易生病虫害,所以,也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可以注意一下病虫害的防治 。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立夏有什么饮食习俗
五色饭: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
吃软菜: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
吃虾面: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
吃“光饼”:福建一些地区立夏有吃“光饼”习俗 。
“七家粥”: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辑穆,一心去夏耕夏种 。
立夏后要注意什么
立夏后气温升高,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细菌繁殖很快,湿气较重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弱 。故从养生出发,饮食方面,以健胃养血为主 。针对立夏饮食,民间所谓夏至阴生,此时阴气亦渐升,阳气亦渐降,炎炎的阳气常被阴气所遮盖,所以夏季要注意养阳 。立夏养生要多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清热解暑,五脏并调 。
此时饮食以清淡、苦寒、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佳,避免吃粘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勿过饱过饥;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在日常膳食中应多配些含钾丰富的食物,有利于防暑 。如茄子、西红柿、黄瓜、榨菜、紫茶、海带、土豆、豆制品与桃子、香蕉、苹果、葡萄、西瓜、无花果等 。同时,它们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等,故可提高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而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