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围绝经期症状
1、围绝经期症状
月经周期改变
月经周期改变是围绝经期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多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或过早绝经 。
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阵发性潮热感,常表现为前胸首先发热,随之热涌向颈部及面部,热后出汗 。每次发作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每日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 。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从绝经前期开始,妇女情绪变化较大,常易激动,烦躁易怒,焦虑不安,郁郁寡欢,无故悲伤啼哭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也较常见 。
心血管症状
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使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率下降,故出现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等 。
骨质疏松
围绝经期过程中约25%的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 。患者常有肌肉痛、腰腿痛、颈背痛、夜间腿抽筋等症状,部分病人有身高降低、关节变形、驼背、脊柱弯曲等 。
泌尿生殖道症状
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外阴瘙痒、阴道干涩疼痛、性交困难;子宫脱垂;膀胱、直肠膨出;排尿困难,尿急,压力性尿失禁,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 。
皮肤的变化
皮肤变薄、干燥、瘙痒、弹性减退,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温度低,针刺、蚁走、虫爬感,色素沉着亢进,出现老年色素斑,口鼻腔粘膜干燥,眼结膜干涩 。
2、什么是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成年进入老年期所必须经过的阶段,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围绝经期是指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一般发生于45~55岁之间 。女性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
3、围绝经期和更年期一样吗
围绝经期跟更年期还是有一点点差异 。更年期一般是指生育功能比较旺盛到卵巢功能衰退 。围绝经期是1994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一些专家在一起讨论了一起定了围绝经期的定义 。这个围绝经期是指在40岁左右出现更年期症状或者是月经有变化然后到绝经后的一年,这是围绝经期,再后面是绝经后的早期和晚期 。所以围绝经期作为我们研究各方面,它的定义更加专业 。但是更年期和围绝经期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是在40岁左右的时候出现月经有延长、有不正常或者有更年期症状,这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的终点不太一样,一个是指绝经的终点,一个是指60岁 。围绝经期就要看绝经多长时间了,有可能绝经两三年了 。总体来说,围绝经期也好,更年期也好,代表了这样一个年龄段出现更年期症状,我们要用心对待的群体 。
围绝经期吃什么
香蕉
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当女性体内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6,会维持经前稳定的情绪 。由于维生素B6可以进步神经传送素的分泌,可有效缓解经前各种焦虑症状 。
菠菜
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减少前列腺激素的分泌,而前列腺激素就是引起痛经的因素之一,因此摄入足够的维生素E可有效缓解痛经 。
鱼
吃鱼可以补充更多的赘-3脂肪酸,研究表明,赘-3脂肪酸可缓解40%的痛经,同时赘-3脂肪酸可减少女性经期荷尔蒙的分泌,起到舒缓痛经的作用 。
牛肉
牛肉含有丰富的色氨酸,不少女性在经期那几天,晚上都会出现失眠症状,多补充色氨酸,可进步睡眠质量 。
补锌
很多女性在经期就会出现面部爆长痘痘,这一现象是由于经期女性体内的锌含量较平常高很多,阻碍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引起爆痘现象,多补充锌可缓解这种现象 。
围绝经期该如何调养
有氧运动
规律锻炼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运动产生的内啡肽等令人愉悦的神经递质,可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使外周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稳定,协调骨骼肌 。建议围绝经期女性每天快步走20分钟以上,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 。
清淡饮食
围绝经期妇女肾上腺-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盐格外敏感,易引发高血压 。此期性激素紊乱,可导致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身体基础代谢率下降,容易肥胖 。因此,建议多食新鲜蔬菜,如芹菜、黄瓜、番茄等 。芹菜中含有较高的纤维素,可以带来饱腹感,避免频繁吃东西引起肥胖 。
心理调适
【围绝经期症状】学会科学地珍爱自己,不要只是一味地忍受,而应尽量把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向家人倾诉出来 。倾诉也是一种心灵郁闷有效的宣泄方式 。乐观对待退休、子女成人离家、自己患上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等 。
围绝经期症状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风湿的早期症状表现
- 人口计生法将围绕三孩政策等修改 拟取消社会抚养费
- 食品保存温度范围是多少
-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5.8级地震 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336米
- 冷藏食物的温度范围
- 食品常温保存的温度范围是多少
- 环绕和围绕的区别是什么
- 腰围3尺2是多少厘米
- 重庆9岁男孩追赶马蜂 群蜂围攻险丧命
- 基围虾是怎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