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1、盗汗的原因
1.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
1.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
2、盗汗如何治疗
常用的可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
2.1、玉屏风丸:这种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成分包括了黄芪、白术、防风,使用方法为口服,口服剂量应该根据病情来定,一日3次 。功效和作用为益气固表 。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 。
2.2、黄芪止汗冲剂:药物成分包括了炒白术、黄芪、党参、麻黄根、煅牡蛎、五味子,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要注意的是小儿患者要根据年龄大小选择服用剂量 。这种中成药的作用为益气敛汗 。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导致自汗者 。
2.3、知柏地黄丸:其中的成分包括了知母、山茱萸、黄柏、熟地黄、牡丹皮,服用方法为口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阴虚证导致的潮热、盗汗 。
2.4、虚汗停颗粒:其中的成分为粳稻根、黄芪、浮小麦、大枣、牡蛎等,使用时选取一定剂量开水冲服,可以起到固表敛汗、益气养阴 。可治疗气阴不足导致的小儿盗汗以及成人自汗、盗汗 。
3、盗汗的治疗偏方
3.1、金樱子根末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
3.2、水煎何首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
3.3、水煎麻黄根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
治疗盗汗的土方法 怎么治疗盗汗 治疗盗汗的偏方
盗汗有什么症状
1、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
2、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
3、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 。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 。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 。
盗汗如何护理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 。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好看的qq签名 好看的个性签名大全
- 孕期阴道炎对胎儿的影响
- 小肠如何做肠衣
- 用酒精灯的哪个部分加热
- 霸道个性签名女生版
- 神舟K360A怎么样
- 朝花夕拾的含义
- 管理学战略计划的问题
- 修品行的意思是什么
- 睡觉烦躁不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