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文章插图
导读: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节律、起止特点、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心电图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 必要时可行希氏束电图,心腔内电图等电生理检查 。……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先后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和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至心室 。该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
当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时间和途径等一项或多项发生异常时称为心律失常 。
1、诊断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节律、起止特点、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心电图检查常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希氏束电图,心腔内电图等电生理检查 。
2、临床表现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者频率过快、过慢或节律不规则时,称为窦性心律失常 。
①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者,心率100次/分 。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心力衰竭等,甘些药物如阿托品和肾上腺素等亦可引起 。患者除心悸外无其它明显症状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 P波频率〉100次/分 。
②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 。常见于运动员、老人、颅内压增高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人 。轻者无明显症状,心率过慢时可引起头晕,胸闷和心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频率〈60次/分 。
③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不规则 。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多无症状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隔相差0.12秒以上 。
④窦性停搏:窦房结于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 。常见于窦房结功能低下,洋地黄等药物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感心悸,如停搏时间过长,可致眩晕、昏厥甚至猝死 。心电图示很长一段时间无P波,其后可现异位节律点的逸搏 。
⑤病窦综合征:系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障碍 。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 。临床上以脑供血不足症状为主 , 轻者主诉头晕和眼花等 , 重者可出现昏厥和抽搐,即阿一斯综合征发作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也可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现,称快慢综合征 。
(2)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 是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 。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 。可见于正常人,往往与精神紧张和吸烟等有关;亦可见于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服用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时 。轻者可有心跳间歇和停顿感,重者引起心悸、气短、乏力和心绞痛 。听诊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特征:
①房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P—QRS—T波,P波与窦性P波略有差异;PR间期≥0.12秒;QRS波群与窦性者相似;多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
②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QRS—T波,QRS波为室上型 , 其前无P波或QRS波群前后可出现逆行P波;多有完全代偿间歇 。
③室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QRS-波,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秒,其前无P波;T波宽大且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代偿间歇
(3)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系阵发出现的迅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 。根据起搏点位置不同分为房性、房屋交界区性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前二者统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亦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洋地黄中毒等 。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而广泛的心肌病变,也见于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及心导管检查 。阵发性心动过速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有心悸、胸闷和头晕症状,除非发作时间长、频率快或基础心脏病较严重,一般较少引起显著的血液动力学障碍 。而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者由于心排血量明显降低,易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甚至阿一斯综合征 。体检示心率160~220次/分 。心电图特征:
①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不易辨认P波,节律绝对均齐;QRS波形态一般为室上型 。
②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QRS波时限>0.12秒;若发现P波,其与QRS波群无关 , 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可见心房本获或室性融合波 。
(4)扑动与颤动:异位节律点发出冲动时,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形成扑动和颤动 。根据异位起搏点不同分为心房扑动与颤动(简称房扑,房颤)和心室扑动与颤动(简称室扑、室颤) 。房扑和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 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冠心病等,亦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洋地黄中毒等 。室扑和室颤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低钾血症及洋地黄中毒等 。房扑或房颤可引起心悸、胸闷等,如果发作时心室率过快或原心脏病严重者,可导致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或休克 。另外,心房栓子脱落可致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常见 。房扑或房颤发作时,体检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一、脉搏短绌 。心室扑动与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 , 检体脉搏消失,血压下降为零,心音消失,继而呼吸停止 。心电图特征:
①房扑:P波消失,代之以240~350次/分、形态、间隔、振幅绝对规则的F波;QRS波群多为室上型 , 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 。
②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形态、间隔及振幅绝对不规则的f波;QRS波群多呈室上型;R—R间隔绝对不等 。
③室扑与室颤:P—QRS—T波群消失,室扑时代之以均匀连续大幅度波动、其频率为150~250次/分;室颤则表现为形态、频率、振幅完全不规则的波动,其频率为500次/分 。
(5)房室传导阻滞:系冲动在房室传导的过程中受到阻滞 。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第一度和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不完全性,第三度为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和洋地黄中毒等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无症状,听诊第一心音减弱;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心室率慢时可引起心悸、头晕及胸闷等症状,听诊除有心脏病杂音外,心律不规则;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轻者可无症状或感头晕、心悸、弊气等,重者可引起晕厥、抽搐,即阿一斯综合征发作 , 听诊心律慢而规则,约30~50次/分、大炮音等 。心电图特征:
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
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若干个心搏后有—QRS波群脱落(文氏现象);Ⅱ型:一系列正常心搏后突然出现QRS波群脱落 。
③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心室各自均匀搏动,心室率慢于心房率,如果阻滞部位较高,QRS波群为室上型 , 反之QRS波群宽大畸形 。
(6)心室内传导阻滞:指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传导阻滞,一般分为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前和后分支传导阻滞 。心脏听诊无特异性发现 。心电图特征: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①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0.12秒,Ⅰ导联S联波增宽,V1导联呈rSR1型,V5、V6导联R波窄高,S波宽 ,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