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消渴

【第四节 消渴】

第四节 消渴

文章插图
第四节 消渴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 , 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 , 皆是消渴病也 。”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 , “或蒸热虚汗 , 肺痿劳嗽”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 , 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 , 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

第四节 消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