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棉花怎么御寒 唐朝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

导语:现在我们御寒的方法有许多 , 如棉花棉被是许多人冬天主要的保暖材料 。那么 , 你知道唐朝没有棉花怎么御寒?唐朝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没有棉花怎么御寒
火是古人御寒的重要途径 。棉花棉被是如今的主流保暖材料和保暖工具,但最早并不是产自我国的 。棉花原产于阿拉伯地区,在宋朝时期才有所种植,明朝时在朱元璋推广下才广泛使用 。但原始人约在一百万年前就开始使用火,古人也因此衍生出如“火墙”“火坑”“火盆”等使用火御寒的工具 。
【唐朝没有棉花怎么御寒 唐朝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为了在冬天御寒,古人在建筑方面也是颇具匠心 。在房屋方位方面,中国古代北方常采用南向 , 门窗面对内院,从而在冬季获得良好的采光;在房屋结构上多用木构架结构,房顶以瓦片堆叠,从而有效的阻风保温;在房屋外部,常以厚墙包裹 , 墙体砖砌且灌以灰浆 , 既能充分储存热量又能抵御寒风减轻对外导热,房屋内部则发明了火炕、火地等内部取暖工具 。
虽然没有棉花棉被,但是仍有许多其他替代保暖材料用于御寒 。在富贵人家里,棉被多以绫罗绸缎为外表,内部填充各种动物毛作为内里 , 轻便又暖和 。古人允许狩猎 , 也可以通过捕获或购买野生动物毛皮进行御寒 。穷人虽然没有这些材料,仍可通过铺设稻草作为床褥,在被子里填入柳絮芦花废旧衣物等御寒 。
棉花棉被的出现和使用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上保暖方式的一次革新,在它们未出现之时,人们依然有各种方式保暖克服严寒 。火的使用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火来御寒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手段 。建筑上的匠心独运,古人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建筑风格,尽可能地度过凛冬 。除棉花外,大自然中还有各种保暖材料,保护着古人繁衍生息、文明进步 。
棉花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 , 最先用于服装制作的材料有毛、葛、丝、麻等,棉是天然织物家族中最年轻的一位 。官员和贵族服装的制作材料主要以丝帛为主,根据地域气候不同,北方贵族也有冬天使用裘罽的记载,南方贵族夏天也有用细葛布(絺chi)和细麻布的记载 。
普通人的服饰制作材料则历经两次革命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末年,品种多且适应性强的麻种植取代了品种单一不再适应气候变冷的葛,可以称为“葛麻之变”;第二次发生在元代,穿着舒适温暖的棉布取代了吸湿透气散热性强的麻布,这一次变化可以称为“麻棉之变” 。
纺织材料的革命性变化,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一定历史时期:地理气候的变化、种植业的改变、纺织机械的重大发明、纺织技术的革命性提升等因素 。“麻棉之变”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元代中国棉种植和纺织机械、纺织技术发生大变革的结果 。
麻棉之变
棉花,唐时已传入中国 。不过此时 , 经由中亚陆路传入中国的北路草棉当时仅传播到新疆,且因生长期间喜强光 , 无法离开新疆的气候环境向中原推广;南路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木棉也经由海路传到海南、两广和云贵一带,由于受温湿度限制,也无法向北方推广,所以唐宋以前古人提到的“布”,都是指麻布 , 冬季絮寒衣的“绵”是丝絮,棉布只是少数贵族和富人使用置装新材料,直至元代 , 经过近500年的栽种、培育探索,南路棉花才逐渐传入长江中下游,元政府在江南设有“江南木棉提举司”,专司棉花的种植和税收事宜;北路棉花也才传播到中原地区,今天几大主要产棉区渐成雏形 。
黄道婆
随着棉花育种栽培、种植技术问题的解决,棉纺织迎来发展的新契机,随着一位被众人称为“黄道婆”的女子在松江乌泥泾的出现,使棉纺织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现代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大致厘清了黄道婆的人生轨迹:黄道婆,出生于松江乌泥泾,自幼为童养媳,其黄姓或为婆家姓,自幼生活艰辛坎坷,或逃或被贩卖至崖山(今海南岛三亚市),机缘巧合接触到当地黎族人先进的黎锦纺织、印染技术和工艺 。当她老年辗转落叶归根时,路过泉州、漳州等地,见识当地“轮车”和“弹弓”的使用情况 。回到松江后,发现她所掌握的种棉、摘棉、轧棉、纺棉纱、染棉纱、织棉布的技术,在松江还无人了解,松江虽然有丝纺织的传统,但养蚕缫丝与种棉摘桃有很大的差异,丝纺织积累的经验并不能解决棉纺问题,尤其棉花需要剥棉籽、弹棉花,新事物需要新工艺 , 松江人剥棉籽、弹棉花,再到染棉纱不仅可以使用的工具少 , 而且已有工具技术落后,于是黄道婆首先将黎锦纺织中的手搓去籽十字棍和木制手摇轧花机引入松江人的棉纺织工序中,并且在松江木匠的帮助下,改进了黎族人手摇扎花机由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的使用状况,改为一人摇车,大大节省了人力……

唐朝没有棉花怎么御寒 唐朝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