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介绍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
1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和CT表现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向前附着于后床突,与鞍背之间围成一孔,称幕切迹或Pacchion 小孔,通过中脑 。小脑幕切迹的大小颇多变异,切迹的前后最大距离为44~75 mm,最宽横径为23~39 mm 。小脑幕切迹与中脑之间的空隙称小脑幕间隙,间隙内有脑沟环绕,即前为脚间池,后为四叠池,两侧为环池,此处为脑脊液由幕下流向幕上必经之地 。在正常情况下,颞叶的沟回位于脚间池上方,海马回和舌回位于环池上方,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位于四叠池的上方 。当幕上压力增高时,颞叶沟回被挤入脚间池内形成脑疝,也可使海马回后部、舌回前部、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后部疝入环池和四叠体池内形成脑疝 。从解剖位置看,因颞叶沟回在前, 故称为前疝,而海马回后部等在后,故称为后疝,二者共称为全疝,如两侧全疝都出现,则称为环疝 。临床上将前疝称为颞叶沟回疝,后疝称为海马回疝,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后,CT上随之表现一个或几个可能受压的脑池的缩小、变狭窄、消失及中脑变形、移位改变,而引起颅内压升高 。
2小脑幕切迹疝CT表现
前疝 。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狭小或完全闭塞,压迫大脑脚引起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额叶及颞叶病变 。
后疝 。CT表现环池一侧或双侧变狭窄或闭塞,四叠池变狭窄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单侧脑疝还可将脑干推向对侧,造成同侧环池扩大 。主要见于颞叶病变 。
全疝是前、后疝总称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及四叠池一侧或双侧变窄或闭塞,常伴有中脑变形扭曲、移位,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狭窄及侧脑室扩张3例 。
环疝是双侧全疝的合称,本组4例,占5·4%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四叠池、环池双侧变狭小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常伴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变扁及闭塞 。侧脑室扩大及脑组织广泛挫裂伤 。本组中1例死亡 。早期脑疝CT表现 。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外侧压迹和/或各池缩小或环池、四叠池显示不清或消失,以及中脑轻度变形、移位 。
早期临床表现较轻,无脑疝临床表现 。如果早期脑疝得不到积极治疗,随着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挤压正常脑组织,压迫脑沟、脑池,临床表现相继出现 。脑疝早期可无典型临床表现,而CT检查可早期诊断,优于其他临床检查 。
早期手术治疗脑疝对被挤压脑组织恢复比较快,引起后遗症较少,手术后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部分或大部分显示清晰,中脑扭曲、移位减轻或中脑位置恢复 。
文献报道,在颅脑损伤患者中有60%~80%的病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疝 。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时由于最初几小时内血肿迅速增大,血肿中心与压力急剧增高,即出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血流淤滞,从而引起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脑水肿 。一旦发生脑疝, 裂孔中的组织很容易被挤压、受伤 。这主要是由于脑干受压、扭曲与供血受到影响,加之脑脊液循环通路亦受到阻碍,使颅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又使脑疝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病情急剧恶化,从而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就临床治疗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即在没有出现典型脑疝临床症状之时,也就是说,对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沟回疝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在之后 。或者还没有形成脑疝的明确CT征象时,CT作出发生脑疝的预诊断, 可称之早期脑疝诊断 。根据本组25例早期脑疝 CT表现,即CT显示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变小或环池、四叠池显示不清,以及中脑轻度变形就应该高度怀疑小脑幕切迹疝形成的可能,并提醒临床注意或尽早手术治疗 。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