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

文章插图

布氏杆菌病的概述
1、定义
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 。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

2、别称

3、发病部位
全身
4、传染性
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内科
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1、布氏杆菌病的典型症状
起病缓慢 。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 。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 。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 。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关节痛 。主要为大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 。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 。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

2、布氏杆菌病的分类
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
布氏杆菌病的病因病机
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
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 。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

布氏杆菌病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可确诊 。
布氏杆菌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较罕见,但可感染心脏、脑和脑膜,以及引起神经、睾丸、胆囊、肝脏和骨的炎症 。慢性病例通常导致长期健康不良,但本病罕有致死者 。
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案
1、布氏杆菌病的预防方法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布氏杆菌病的流行 。对经常接触牲畜或有关人群用冻干减毒活苗作皮上划痕接种 。急性病人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或磺胺联合治疗效果较好,需彻底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
2、布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感染
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 。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 。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
抗菌治疗 。利福平对本病有效 。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 。
慢性感染
【布氏杆菌病】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 。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 。

布氏杆菌病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