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


太冲穴

文章插图

太冲穴的概述
1、定义
【太冲穴】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位,穴义为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其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太冲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 。
2、别名
大冲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 。
4、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

5、穴位解析
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 。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 。冲,有冲要、通道之义 。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 。《老子》:“道冲而用之 。”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 。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 。象聪明之神形相得 。《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 。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 。”肝主谋虑,谋成于心 。(《尔雅·释言》:“谋,心也 。”)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 。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 。象阴血之充盈盛大 。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 。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 。背北为阴,而曰太冲 。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 。”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 。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 。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 。象阳春之虚静和谐 。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 。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 。”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 。”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 。
太冲穴的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 。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或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 。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 。
太冲穴的解剖位置
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 。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 。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 。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 。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 。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

太冲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