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 祭祖的意义

清明节为什么是人们祭祖扫墓的首选呢?它蕴藏哪些来历呢?它拥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清明节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中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存在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一起阅读这篇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文章,一起探索清明节带来的奥秘 。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 祭祖的意义】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压迫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 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 , 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清明节 。
祭祖是中国文化务实的表现
当人类已经步入现在文明社会,清明节中企盼保佑保佑丰收的农耕文化色彩早已淡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 也是寄托对祖先哀思的一种方式 。
这一点让西方人很不理解,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 , 发现异常艰难,让他们不理解的就是中国人不会崇拜单一的神,信仰多神,但都不如祖先崇拜 。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 祭祖的意义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